坐标:小区
里程:5km+5km+6km
不每天更文,不代表没有继续跑步,虽然,真的陷入了低谷。
周六五公里听书跑完后不知所云,周日五公里跑步完全走神,今天这个6公里干脆耳机都不带就下楼了。
关于听书,我想我是厌了。
关于跑步,我想我是累了。
关于思考,我想我是滞了。
关于感悟,我想我是木了。
然后,我开始回复到“均值”,均值代表一种常态,就是一个人大部分时候的状态,与之不同的是超常态和低常态,如果说前一阵子听书领悟力强,写作灵光乍现以及轻松跑个10公里是超常态,那我现在的落后状态其实只是较超常态而言恢复到了均值。
但均值再往下就是低常态了,这可不妙。他意味着我会放弃听书,放弃跑步,放弃新的生活方式,然后颓废,继续回到我曾经讨厌的消极的生活状态并且越来越糟进入低常态。于是,尽管早上败给了懒惰的“小人儿”,晚上还是下楼跑了6公里,最后一公里加起来是那么的艰辛,但为了破5公里心理暗示,我也咬牙坚持了。没有了专注的听书或者思考这类精神寄托,加上错乱的呼吸,跑步成了纯体力活,每一滴汗水都变的那么醒目,每一次喘气都那么令人生厌。我开始暗暗谴责自己,说好的跑步是一种修行,我现在修成啥了,修出了负能量,甚至连呼吸都修不好。同时也突然发现呼吸的重要性,一呼一吸都是乾坤,难怪冥想和瑜伽都大力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要跑好步,练好呼吸是基本功,这算是收获吗?或许吧。
既然跑步是一种修行,那就得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时时让自己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就像对待情侣,对待同事,处理朋友间关系,教育孩子一样,总会有疲累,困扰,焦虑等等力不从心的时候,那么,既然有这样的时刻,如何迅速调整就变的重要起来。
我一向不喜鸡汤来盲目激励自己,那种鸡血来的快去的也快,除了感觉脑子发了一阵热,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更看重科学数据,也在意实践经验。 于是,理性分析变成不可缺少的步骤,下一轮超常态的到来离不开具体分析,人类是适应性强的生物,听过《刻意练习》就该知道,超常态必将转化为常态,然后进入新一台阶的“超常态”,要让自己发生质的改变,就需要不断的将自己的超常态转化为常态。
首先,有科学依据支撑的是,跑步等运动,可以使人体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让人感觉愉悦。这是我跑步的外驱动力,因为一个从小容易焦虑的人,太需要自己去制造些化解不良情绪的东西了,关键,它的获得不需要依靠人,不用受制于人,只需要依靠跑步就行了,这或许是有人说跑步会上瘾的原因吧。另外,科学证明,跑步可以让人大脑神经元连接更密切,简单说,就是使人变的更聪明,这是我跑步的内驱动力,我渴望智慧。于是,即使一天都处于无所事事中,还是抽个时间跑步,让自己无论身体还是大脑都收获点什么,哪怕一点也好。比追剧嗑零食强,懒惰真的是一种消耗,它让你停滞不前也就算了,关键还会让你走下坡路。事实证明,跑完步,人确实会感觉积极和轻松很多,会从追剧的颓废中抽离出来,感谢内啡肽的力量。
其次,关于听书。之所以停滞,变得大脑空白,不专注,更多的还是跟追剧一样,被动接受,然后过了就忘,既没有深度思考,也没有过后总结。有个关于老鼠的实验可以在此借鉴下,来形容下我的状态。三组老鼠,一组按一个按钮就会有食物,每次按都有,一组怎么按按钮都没有食物,还有一组,按按钮,时而有时而没有食物。实验结果是,按按钮就有食物的那组老鼠和怎么按按钮都没有食物的老鼠会很快放弃。唯有按按钮时而有时而没有食物的那组老鼠一直不停的在继续按。很明显,我就是那组一按按钮就有食物的老鼠,只要打开读书会就有书听,这是一个模式。而且我还办了卡,一年都会有的听,比起有限试听那几天效率低太多。此刻,是不是有了些感触,想想老虎机的吸引原理,想想健身卡为什么办了卡去不了几次?想想为什么爱情里百依百顺终不如若即若离?这就是生物特性。或许对未来的不可预知产生的趣味性和冒险性已经深深刻在了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否则,人类如何进步?越学习,越思考,越对大脑这个神奇的存在充满好奇。所以,在听书上我想我需要停几天,改成看书也行,让脑回路回过来再开始新的一轮学习。
学会呼吸,继续跑步,听书停顿,三项合一,慢慢进入新一轮超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