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三岁儿子哭闹,一巴掌打掉了我的眼镜。爸爸怒吼:“我就应该打你一巴掌,让你尝尝被打是怎么什么滋味?看你还打不打妈妈!”
儿子哭得更大声了。
某天吃饭,儿子不肯让我吃他的菜,我一扭头,随口就说:“哼,一会儿我做的肉丸蒸好了也不给你吃!”
儿子愣了!
这样“以牙还牙”的例子在事情生活中很多,并且很多披上了教育的外衣!
这个逻辑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你让我感觉很糟,那么我就让你也尝尝同样的感觉,这样你就知道我的感受了,然后你就应该会幡然悔悟,主动改正。
可是事实呢?
改个鬼!
我体会过被这样教育时的感受,满满的的羞辱、惊吓、委屈、难以置信,哪还能体会到对方的良苦用心呢!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
他是故意的!
这样对待别人或被这样对待的类似事情你有碰到或看到过吗?
那么什么才是换位思考、同理心呢?
是指:你可以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的感受、思考和解决问题,能体会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感受,而并非像上面例子中那样要求对方站在你的立场,体会你的感受。
那么碰到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先接纳情绪,再纠正行为!
爸爸可以说“爸爸看得出来,你现在很生气,气的都想打人了,爸爸理解你的感受,也知道你不是故意想打妈妈的,那么我们做什么能让你现在感觉好一点?”
等孩子冷静下来,再纠正行为。
妈妈可以说:“看起来你真的很喜欢这道菜,你的菜你可以决定分不分享,我的肉丸蒸好了之后,我愿意分享给你吃!”
用行动作出示范。
切忌情绪不等于行为!
换位思考,学会同理心,先关注对方的感受,才是有效的处理策略!
先连接后纠正,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一个同理心的小视频送给大家:
同理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