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木构建筑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2006年入选为国家级非遗。鼓楼、萨堂、民居、寨门、凉亭、风雨桥,侗族建筑的多样性无可比拟。
有待点评:
侗族那不叫建筑,叫做家。
——有待,有所为,方有所待
(内容来源:非遗美学)
大家好,我是老鞠。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全靠心来记忆,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
再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和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侗族村寨,随处可见各式木构建筑:鼓楼、萨堂、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的建筑群。
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一起来看看侗族木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鼓 楼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立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
鼓楼共有11层,高26米、长宽各18米,如琼楼玉宇、朱楼翠阁,斗拱飞檐,巍然屹立。它的造型精美,结构精巧,格调清雅,别具一格。
要建造这样的鼓楼,需要几千根木头,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鼓楼全部用榫卯连接,柱、梁、枋之间相连相固、纵横交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每根梁柱的承重需要平衡,如何分散各梁、柱、枋间的压力,则需要精巧的计算。建造过程的纷繁复杂、巧夺天工的力学构造、最终成品建筑的美轮美奂,让人禁不住击节叹赏。
鼓楼之所以占据侗寨的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的神圣性首先在于它风水意义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不仅如此,它还有着多层的神圣含义。
鼓楼是一幢空洞的大屋子,除了火塘、板凳、木鼓之外,里面空空的没有任何家具,不作任何私人性的日常用途。
平常不用的日子里它就空闲着,人们可以随便的自由进出,而鼓楼的闲置状况恰好表明,它同琐细的凡俗的日常生活保持着一个疏离的立场。
礼仪上说,大器是不可轻易使用的,所以鼓楼总是在有特殊事务的时刻才会正式启用。
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廊桥、亭桥,就是在木悬臂梁式平桥上建造长廊。侗区多河溪,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
最大也最著名的风雨桥是广西三江马安寨程阳桥,跨在林溪河上,全长达78米,有二台三墩五楼。
这座集侗族木构建筑精华于一体的多功能风雨桥,木结构部分由三江县林溪、独峒、八江等乡侗族木匠建造。戊子动工,庚寅告竣,三载而成。
桥宽18米,中间为车行道,两旁为人行道,各宽4米。每两亭中间布列桥廊,各为34间,互相对称。亭与廊,高低错落,起伏有序,构成侗族木建筑之大观。
全桥落地柱888根,悬柱588根,穿枋4288根,这些装饰物及其数字,展现了侗族的图腾及宗教信仰,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幸福安康,万代吉昌。
寨 门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
在四面敞开的环境中,侗家的寨门实际上没有任何防御的功能。从风水的角度考虑,寨门有贯龙脉、通声气的作用,除此之外,侗家的寨门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仪式功能,寨门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场域。
寨 门
侗寨的居民住房以鼓楼为中心,逐层扩散开来,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建筑群,民居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间,以实用为考虑根本,故没有鼓楼或风雨桥那样多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
侗族的民居建筑是从最早的缘木"巢居"到原始的"棚屋",到家庭公社共居的公房,最后发展到今天普遍可以见到的干栏式木楼,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萨 堂
侗寨的另一种具有神圣性的建筑是萨堂,在侗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系统中,祖灵崇拜是他们的核心。
萨堂,称为"堂萨","然萨",亦叫祖母祠,就是供奉和祭祀萨岁的地方。萨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一些石块垒成的祭坛,祭坛由无顶的围墙围着;另一种是完整的堂舍,形同一座山庙,有围墙围闭。萨堂多建在鼓楼坪边,与鼓楼连成一体。
非遗科普
那些古老的房子
除了侗族建筑,许多房屋的营造技艺也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如:北京四合院、徽派建筑、黎族船型屋、土家族吊脚楼、客家土楼、蒙古包等等,你家的房子上榜了吗?
如果你也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非遗,记得点个赞哦~~
你还可以将相关的非遗文章投稿至有待-非遗家族。非遗路上,有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