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6日18:00,周口市中医院脑病二区,刚接夜班的牛国勇医生接到护士站电话,“急诊科送来一位半身不遂的女病人,发病1.5小时”。“1.5小时?”,牛国勇医生立即放下手中的病例,快速到护士站查看病人情况。
患者赵某某,女,64岁,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1.5小时前无明显原因突发左侧肢体不遂,左上肢抬举不能,左下肢抬举无力,伴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家属发现后立即送患者到我院就诊。神经系统查体: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3-级,右上肢肢体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侧深浅感觉正常;右侧肌张力正常,左侧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腱反射减低,左下肢腱反射减低,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Babinski征(+)、Chaddock征(+),右Babinski征(+)、Chaddock征(+)。
询问病情后,牛国勇医生考虑患者为急性脑血管可能性大,且患者发病时间短,立即向脑病二区主任赵洪运主任医师汇报情况,开通绿色通道,立即给予头颅CT、急查血常规、凝血六项、生化全套、心电图等检查。头颅CT回示:脑梗塞。目前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该病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此类疾病处理应该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脑梗死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急性脑血管疾病指南强烈推荐。
脑病二区脑卒中团队再次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急性起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神经系统查体、既往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患者发病到入院为1.5小时,NIHSS评分9分,综合评判后符合静脉溶栓指征,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告知其静脉溶栓机制、利益及存在风险,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立即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应用,给药约半小时后患者左侧肢体不遂明显缓解,左上肢可抬起,可稍抵抗阻力,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抬举有力,肌力4级,言语不利好转。给药约2.5小时后患者左上肢肌力明显恢复,肌力5-级。现赵大娘已经康复出院,左上肢肌力已完全正常,左下肢肌力比正常稍弱,已经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
这是我院近期开展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项目。急性脑梗死患者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有时间窗限制,只有在发病3-4.5小时之内进行效果最好,发病超过4.5小时则效果差且出血风险增加。《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中指出,我国约20%的患者于发病3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2.4%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仅为1.6%。而赵大娘则是其中一位受益患者,这得益于我院脑病科、急诊科、检验科、影像科及心电图室等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