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一次旅途中,绝美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总是最深刻的回忆,那些美好的遇见,历久弥新。也许,旅行的意义正在于此:不断的去邂逅美好,并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一部分。
【故事一:上卡车沟的淳朴】
上卡车沟隶属甘南州卓尼县喀尔钦乡,远在山沟深处,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事实上,越是深山处的人间,总是与现代社会呈现一种不同的状态,悠闲缓慢,那是另一个时区,当地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们大部队抵达村里的时候,天已慢慢变黑,整个小村庄没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只有唯一一家小卖部,我和自己的小伙伴先去采购明天路上的干粮,藏族老板娘汉语不是很好,但是基本的沟通是没问题的。
只是算账的时候,老板娘认真的告诉我泡面是多少钱一桶、矿泉水是多少钱一瓶、可乐是多少钱一瓶,然后我给她100元人民币,老板娘问我,你算一下我应该找你多少。
原本24块钱的干粮,老板娘没有1元找零,我说算了,不用了,老板娘硬是不行,然后在我要出门的时候,追上来递给我两根五毛的棒棒糖,我当时愣了一下,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藏族人民好较真。
因为第一天下雨,山里很冷,原计划户外扎营变成了室内扎营,所谓室内,就是藏民家的仓库而已。领队桔子姐和其他驴友都是自带的干粮简单解决晚餐。
我有一个万能的觅食队友——俊俊,硬是找到当地一户藏民家,然后我们四人小分队的晚餐就是在藏民家解决。
房主是一位96年的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按照传统的农村风俗,他16岁就结婚了,现在大儿子已经十几岁了,惊呆了了我们。原来,这种早婚习俗不止汉族有,在全中国任何一个民族的村落都延续存在着。
俊俊利索的和藏民小伙谈妥晚餐事情,房主就开始准备我们的晚餐,我们就溜达去小卖部坐坐,因为小卖部做生意,相对是一个开放的地儿,加上村里现在因为我们一波37人的驴友出现,人气也旺了些。
小卖部老板正在喝啤酒,我们出现,又有两个男生,老板热情的用汉语招呼我们,叫一起喝酒聊天,俊俊和村儿爽快的答应,然后自觉的说买酒一起喝,小卖部老板豪气的说,不用,我家就卖酒的,不缺,一起喝。
边说着边利索的开了两听啤酒递给俊俊和村儿,我和双双说不喝,老板就没开我们俩的份儿。
在小卖部的还有邻村的另外两位藏民,有一位看着年纪也很小,俊俊好奇的问了一下,他是91年的,18岁结婚的,现在有两个孩子。我们四人小分队集体惊呼,但是他们却习以为常,说在家不读书的话,结婚生子都会比较早一些。
然后我们就问平时他们会忙什么,藏民朋友告诉我们,春夏的时候就是放牧为主,秋冬大雪封山的时候,就在家喝酒聊天串门,一般晚上七八点就睡了,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如果村里来了驴友,那会晚睡一些。
不过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会在秋冬大雪封山时,选择到县里或者临近的市里打零工,在春夏来临时候回归放牧生活。
我们几个就像好奇宝宝,不断的问藏民朋友这个那个的问题,他们都耐心友好的解答,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人与人之间差别那么大,生活方式那么大,感叹万千。
聊到饭点,我们自觉的离开小卖部,然后去藏民小伙家,因为今晚我们四人小分队扎营在藏民小伙家的仓库里。
深秋的藏区前几天已经下雪了,虽然当天村里没下雪,但是有冬天的凉意,我们已拿出羽绒服套上,藏民小伙家已经生起了炉火,所以一进屋内就温暖无比。
八点左右,晚餐搞定,我们开吃,没想到小卖部的老板提着一箱啤酒跑来藏族小伙家找我们继续喝酒聊天,哈哈~
总不能白喝人家的酒,所以俊俊跑去小卖部又买了一箱啤酒回来,大家一起喝酒,藏民小伙忙活完,也过来和我们一起大喝一场,好不快活。
我们吃完饭买完单,藏民小伙把自己家的晚餐端了一大盘刚炖好的手切羊肉过来,说是下酒的,一起吃,不要钱,哈哈~真是实在人。
也许是因为村里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他们对钱没什么概念,我买单的时候,藏民小伙儿子算好了,我看了金额就付了钱,而他就只问我们吃饱没,晚餐还合胃口吧,压根没太在意付了多少钱。
从小卖部老板、老板娘到藏民小伙的接触,让我感受到藏民的淳朴和善良。
其实进山之前,领队桔子姐就一再嘱咐我们,到了藏区,一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说藏民很难打交道,有时候会不讲理,一定少和他们接触。
但是我们亲身的体会是,人与人之间,只要你尊重别人,真诚以待,无论他是什么民族,他也一样会真诚的回报你。
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想,也许之前和藏民有冲突的驴友,是冒犯了藏民,所以才被为难的吧,其实出门在外,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故事二:营地的冲突】
进山扎营,所谓的营地不过是山沟里的一块草地,但是对于风餐露宿的驴友来说,这就是野外生存的另一种体验方式,旁人不解,我们却乐在其中。
第二天徒步到达营地,才下午两点不到,开始下雪了,我们迫不及待先把帐篷搭起来。我们帐篷旁边不远处有一堆熄灭的火堆,火堆附近还散落着拾捡来还未烧完的柴火,也许是上一波来扎营的驴友留下的,正好下雪很冷,俊俊就在熄灭的火堆处燃起了火堆。
但是风把柴火烟吹向了下游,扎营在下游的一位驴友就不高兴了,拉开帐篷,怒气冲冲的朝着火堆走来,手里还拿着石头要把火堆砸灭,然后俊俊起身阻拦,开始吵了起来。
吵闹声引来了旁边的队友,他们过来拉人的拉人,劝架的劝架,以免产生冲突,毕竟大家出来玩,开心就好,没必要惹事。
没想到这一嚷嚷,才知道挑事的驴友是我们同行的队友,但是因为他报别的户外队挂单,活动不成型,别的户外队把他合并到桔子姐队里,没想到却是一个不合群的刺头儿。
本来营地升火也是为了给大家取暖,但是他因为风向不对,炊烟吹到他那里,就叫嚣着要灭火,完了还教训我们说升火要引发森林火灾,我们没常识么?吼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正在僵持中,领队桔子姐站出来,说:
“我是领队,有什么事找我…跟队员没有关系…出了什么事我负责…”
然后开始和他讲道理,说我们并没有在森林里起火,而且我们扎营的营地遍地都是熄灭的火堆,这里是草地沟里,离森林有一段距离,是安全燃火范围,藏民都在这里生火的。而且大家在户外玩这么久,这点安全意识是有的,睡前一定会把火堆熄灭再睡。
据理力争,那肯定是讲道理的人理直气壮,挑事的驴友大哥看大家都站在桔子姐一边,理亏的吼到,那你们保证睡觉前一定要把篝火灭掉,就悻悻的回自己帐篷了。
我一直喜欢户外驴友们的友好互助,大家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都非常的团结友爱,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奇葩,让我也是大开眼界啊,果然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不过一般遇到这样的刺头,报应都来得特别快。比如这位惹事精,很快就遭遇了报应。
第三天我们奋力翻越两座高山去扎尕那的路上,随着海拔增高,大雪纷飞,大部队也走散了,这个刺头儿自己独行在队伍前头,越想独行走得快,结果偏偏还走错路了。
做错路就算了,还把怒火撒到了领队头上。我刚好在路上碰到桔子姐,听到这大哥在对讲机里对着桔子姐愤怒的大吼大叫,说领队不负责任云云,真是奇葩多作怪啊!
桔子姐根据他描述的环境大概知道他的方位,于是叫我先走,桔子姐过去找这位惹事精。
呃,不合群的结果,报应果然很快,哈哈~只是辛苦领队桔子姐,还得冒着风雪去山沟里把他找回来。
【故事三:扎尕那的善良】
在扎尕那村,我平生第一次入住客栈,吃了一顿晚饭睡了一晚饱觉,然后第二天去找老板结账,老板说不急,等我弟弟回来再说,他知道价格,我不知道。
我......
于是乎,怕去村里溜达错过了老板回来的时间,我就静静的继续等待,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商家,买单收钱都不积极的,让我有点不习惯啊。
话说老板家人也真是放心,也不怕我们提前溜了,哈哈~当然,我们也不是那样的人。
客栈老板阿桑汉语很好,我们出山到他家入住都是他开车过来接的,因为他在山东上的大学,还去过很多城市,所以是村里名副其实的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因此我们的很多问题他都能解答。
阿桑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钱多了,事就多了,因为有钱,你就想着怎么去挥霍,就会惹事,但是如果没钱的话,你就乖乖的在家待着,就什么事都没有”。
多么朴素的道理,其实看看大城市的人为什么生活那么累,因为大家的信仰只有一个——钱。
但是藏区的藏民普遍都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路过的很多村庄,都有代表信仰的白塔(藏区的白塔相当于中原一带的寺庙)。对他们而言,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更重要,钱,够用就好,并不刻意去追名逐利。
阿桑说,村里的村民每天都会定时去白塔转经筒念经祈福,因为有信仰,所以藏民们都很简单善良,生活也容易知足常乐。
我粗略算了下,阿桑家也算是村里百万级别的小康之家,但是一家人的生活依旧很简单纯朴。
行走在扎尕那村,我内心是深深的触动,无论我们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我们生活在北上广深,还是偏远的西北小村庄,每个人都跟着自己的节奏生活,在特定的时间段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区里,不能用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去衡量所有人,那并不是唯一。
难道一定要按照大城市的有房有车,每天出门炫耀,穿得光鲜亮丽那才叫幸福么?
无论行走在藏区村落也好,湘西土家族苗族村落也罢,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元化。
也许在大城市,很多人追逐有房有车有票子的生活,觉得那就是幸福;但是偏远的山区里,还有更多的人追逐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认真生活劳作,无论钱多钱少,都不能输了好心情,村民们觉得那就是幸福。
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都无权去评判它是对是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反而随波逐流,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追逐别人的目标,却往往容易迷失了自我。
活在在自己的时区里,跟着自己的节奏,慢慢行走在自我发现的路上,不骄不躁,不紧不慢,也许,那就是自己最好的状态!
❥行走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