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得孟多·德·亚米契斯写的一本儿童著作。意大利原名是Cuore,英文译名《Heart》,翻译成中文都是“心”的意思。翻译家夏丏尊老先生觉得“心”这个词语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含义,且书中主要记录的是关于情感的教育,因而译为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本很不错的儿童读物,也是值得大人学习的经典教育读本。你只有了解儿童的世界,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才知道什么样的爱是良药而不是培养熊孩子的毒药。
全书采用日记的形式,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淳朴简单的语言,记录了一个19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课堂内外的生活,描写了一个少年道德情感的成长过程,生动感人。
四年级的学年生活从十月开始至次年七月结束,作者用了100篇日记来记录,其中包括9篇每月例话。其中还穿插了父母、姐姐劝诫、启发安利柯的文字。
这100篇日记,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对国家民族的爱,也有对亲人之间的爱,还有师生之间的情和朋友之间的谊,不仅想要表现高尚纯真的人性之爱,而且更是在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去爱,告诉父母、老师如何去教育孩子学会爱。
-02-
如何去培养一个小孩子的爱国精神,这本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每月例话中《少年侦探》、《少年鼓手》的小英雄,为了祖国,英勇参战,或失去双腿或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少年爱国者》里的贫穷少年,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受嗟来之食。通过让小朋友自己去誊抄和讲述小英雄的故事,让他们更多一份真实、亲近和了解。
现在的我们需要爱国精神,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因为好不容易拜托了身体殖民的我们,不能在精神上被其他国家殖民。我们承认其他国家有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需要学习,但是我们也有丰富的文化而不需要自贬身价。对外国品牌的一味追求,对外国技术的一味崇拜,对于外国文化的侵略而不自知,让人担忧和反省。
安利柯的父亲还会经常给安利柯讲述那些为了民族统一解放而奋斗的英雄故事,而今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成立牺牲的英雄故事呢?
安利柯同学的父母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现在的我们有这样的情操吗?还有多少人有对祖国的认同感?
反思我自己,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多,对那些为了做出牺牲的前辈和英雄缺少敬仰,对自己的祖国缺少认同感。就这样的我还怎么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我从来不会像喊口号式的去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但是不论是我现在的工作还是生活的点滴,我知道我还是爱着我的祖国的!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自觉,我们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绝不自卑,绝不轻视自己祖国所拥有的勇气和璀璨的文化,并且为了祖国的美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那么我们肯定不会被人控制,被人精神殖民,也不会再蹈历史的覆辙,走上东亚病夫、亡国奴的道路。
-03-
看完这本书,心中有一个疑惑,人类存在平等之爱吗?
在这本书里很多篇目都宣扬了这种超越阶级界限的人类平等之爱。比如在学校里,出身不同阶级的孩子在同一课堂学习,不论是穿着考究的绅士还是衣着肮脏的工人抑或是提着篮子叫卖的小贩,他们共同讨论着学校的事情,在学校这片天空下他们实现了平等,就如文章所描写的那样:在安利柯的眼中,在学校里,无论什么阶级的人,都成了平等的友人了。
《卖炭者与绅士》中的卡罗·诺琵斯就因为他的父亲是上等人而骄傲无比。一天,诺琵斯和卖炭者的儿子培谛发生了争吵。诺琵斯因为自己的理错且无话可辩就对培谛说到:“你父亲是个叫化子!”培谛又羞又气,说不出话来,只能哗哗流眼泪。后来只好回家向父亲哭诉,培谛的父亲——那个全身黑黑的矮小的男子只好在午后上课的时候陪同儿子来到学校并把这件事情告诉先生。诺琵斯的父亲——一个沉静的绅士在送儿子上学的时候听到了别人说他的名字,便问先生有什么事。先生将事情如实告知。诺琵斯的父亲听后脸红了,并问自己的儿子是否曾经这样说过。诺琵斯低头不语。于是,他的父亲就捉了他的手臂,将他拉到培谛身旁让他道歉。结果卖炭者好像很对不住绅士的样子连连说不必不必还想上前阻止。可是绅士却不肯,必须要儿子道歉并且说让自己的父亲来握卖炭者的手。而卖炭者此时更加不安起来,神情好像是在说不敢当!诺琵斯无奈只好低着头断断续续的重复着父亲要求道歉的话语。话音刚落,绅士就把手向卖炭者伸去,卖炭者就握着手大摇起来,还把培谛推进诺琵斯,让他用双手去抱他。绅士转向先生请求道:“从此,请叫他们两个坐在一起。”先生也这样安排了。诺琵斯的父亲等他们坐好了,就行礼出去了。卖炭者注视着这并坐的两个孩子,沉思了了一会儿,走到座位旁想对诺琵斯说什么,好像很依恋,又好像很对不起他,终于什么都没说。他张开两臂想要去抱诺琵斯,可是终于也没有去抱。
书中没有直接写明安利柯的社会阶层,但是可以根据生活的点滴判断出他们是殷实的中产阶级。安利柯的父母会让他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且不分高低贵贱。安利柯的父亲会告诫他多和劳动者的孩子交往,对劳动者的儿子要特别敬爱,不可以根据财产和地位的高低来评判他人。
文章中的平等不仅表现在不同阶级之间,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安利柯的所作所为和感悟,我们知道人不能以强凌弱,对于弱势群体,不论幼小的、残疾的或是年老的,都要给予关爱,不能欺辱。
在所有的同学中,安利柯最敬佩的是卡隆,因为卡隆总是保护弱小者,代表着正义和平等。当驼背的耐利遭到其他孩子的嘲弄,卡隆挺身而出,担当起耐利的保护人。卖菜者的儿子克洛西手有残疾,也是因为有卡隆的保护而免受欺辱。作者还借助安利柯和他的父母,表达给予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和贫弱者温暖和同情,并且这种帮助和施舍,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体现人类平等之爱。
-04-
书中还写到了亲人之间的爱,通过父母老师的教导,告诉孩子,要爱父母,还要承担对家庭的责任。
每月例话中好几篇文章都是关于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故事。《少年笔耕》中的叙利亚每天深夜瞒着家人替父亲做抄写工作;《洛马格那的血》中,洛马格那虽然顽皮,却在关键时刻用幼小的身躯抵挡歹徒的刺刀,保全了祖母的生命;《六千英里寻母》中的玛尔可只身一人,辗转千里寻得重病的母亲,却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给了母亲求生的希望。
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这些惊天动地的举动,更加表露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可莱谛是木柴店主的儿子,除了功课就是到店里帮忙了,而且早上五点钟就会到店里运柴。而安利柯本人呢,则是因为错误理解了父母的谈话,以为家里经济出现了困难,主动提出不要给他和姐姐买新衣服新玩具,要求和父母一起共度难关。
当然安利柯也有不尊敬家人的时候,比如当他弟弟的先生来的时候,他就对母亲说了非常失礼的话,父亲就责备了他,教他要孝顺母亲。安利柯因为父亲的责备说了失礼的话,母亲便进行了严厉的教育,让他看到父亲的伟大和付出。
文章还满满的都是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和手足之情。安利柯的父亲要他爱先生,先生的名字永远须用敬意来称呼,因为除了父亲的名字,先生的名字是世间最尊贵、最可怀慕的名字。父亲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安利柯做最好的范例,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爱的教育》不仅表现了爱,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培养爱。
-05-
夏老先生曾说,教育如果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韩愈的《师说》也阐明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明显的将道德培养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加看重的是知识和智慧,拿成绩说话,忽略了道德与情感的培养,而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却更为重要。
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和最基本的人类感情,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尊重老师,不敬爱家长,甚至于将父母和老师置于死地的恶性事件出现。
因为不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爱,有一些“富二代”仗着自己从小娇生惯养,以为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社会、家庭和同学永远是一种敌对冷漠的态度,甚至校园欺凌。法律没有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有明确的态度,很多人也以为这是一种习以为常,施暴者不去反省而越加猖狂,受暴者除了忍气吞声也无计可施,何其哀哉!
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成其为人?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兼有智慧与情感,知识与道德并举。要懂得爱,懂的被爱。
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包含了尊敬、同情、诚实、纯洁、无私、温柔等最高贵的品质。而如何去爱,如何培养爱,更是一门大学问。
在爱的这条路上,我们从未停止过脚步。
我们学着去爱,学着被爱,学着教会孩子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