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苕翩翩怖杀人
--董卓、王允与西凉军
2024年第一个月接连几场聚会,席间自然少不了谈天说地。有友问:“王允与吕布杀了董卓后为什么没控制住西凉军?”另一友脱口而出:“贾诩很关键。”我笑道:“不完全对。我看问题出在王允身上。”此后各自胡扯一顿也就散了。我喜欢复盘,随手翻了翻史书,突然发现这个问题颇有几分可以深挖之处。也罢,就将2024年的第一篇杂文献给了东汉末年的烽火岁月。
一、董将军的家底
要说王司徒和吕温侯为什么没控制住西凉军,先要理清一个问题——董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据《三国志》记载: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圭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部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部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部,故京都兵权唯在卓1。《后汉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也大致雷同,可见董卓入京后掌控的军队有三支。一是从河东带来的本部。很多人都称这支部队为西凉铁骑,但用董卓的原话则是“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2。换而言之,这是一支由汉族志愿兵和外族雇佣兵组成的军队,虽属正规军序列但只听命于董卓。汉灵帝曾二次下令剥夺董卓兵权。一次是中平六(189)年初,灵帝任命董卓为九卿之一的少府,但董卓却上书拒绝赴任;同年四月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同时要求董卓将所部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推脱称:“臣误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3。于是,才有了董卓滞留河东以观时变。
董卓本部到底有多少人史无确载,不过就在董卓进京的前一年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4。想来才隔了大半年时间,董卓本部应当还在二万人上下。不过随董卓进京的军马却不多。卓初入雒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5。
说完董卓嫡系,再来说“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的何家班底。何进是大将军,何苗时任车骑将军。汉制将军日常不统兵,但配有数百人的卫队。这些卫队是拿着朝廷俸禄的私人部曲。何进死后,带头杀掉何苗的就是何进的部曲吴匡和张璋。张璋后来下落不明,而吴匡历经战乱随献帝东归,还骂过曹操。吴匡之子吴班出任蜀汉骠骑将军,侄子吴懿官至蜀汉车骑将军,侄女吴氏先嫁刘焉之子刘瑁,后改嫁刘备成为皇后。最终归顺董卓的何氏部曲大约在1000-1500人之间。
当然作为大将军,何进可以控制的军队不仅仅只有私人部曲。灵帝晚年于中平五(188)年十一月新设了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皆统于蹇硕6。关于西园八校尉麾下有多少兵力也没有记载,如果参考北军五校的设置7,当在5600-6000人。这支新军在何进诛杀蹇硕后,便落入了何进之手。何进死后,袁绍、曹操等校尉先后离开雒阳,这支部队则归属董卓。
此外,雒阳还有五支互不隶属的军队,统称为中央禁军。为了节约篇幅就不引史书了,直接引用一条近人的研究成果“东汉的中央军由光禄勋领导的郎卫,卫尉统领的卫士,北军中候统领的北军五校兵,执金吾统领的京师消防、警察部队和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兵组成”8。汉灵帝死后,何进复博征智谋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郑泰等二十余人,以颙为北军中侯9。就这样,何进控制了北军五校。而掌管雒阳安防、治安的城门校尉也由何进的幕僚伍琼出任。董卓进京后伍琼、何颙颇得董卓信重。此后不久何颙病逝、伍琼被杀,接替伍琼的刘表又去了荆州,北军五校和城门校尉所部6500人也就控制在董卓手中10。
负责皇帝贴身护卫的光禄勋由司空、宗室刘弘兼任。董卓进京后,立刻找了个借口免了刘弘。董卓自己顶了司空的空缺,同时聘名士荀爽为光禄勋。此后光禄勋走马灯似地换人,但基本由反董派出任。负责宫城护卫的卫尉是幽州牧刘虞推荐的赵谟,后来换上了董卓的老上司、曾任太尉的南阳张温,但张温并不依附董卓。因此负责保卫内宫禁卫系统的光禄勋和卫尉所部近5500人11不在董卓掌控之下。
雒阳城中还有一支负责宫外治安和消防的军队——执金吾,只有720人。担任执金吾的也是个耳熟能详的人物。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12。丁原曾任并州刺史,以武猛都尉的官衔入京,后以丁原为执金吾13。董卓唆使吕布杀死丁原后,所部由吕布统辖,一般认为随丁原入京的并州军在3000-5000人之间。
除了上述军队外,董卓后来诱骗皇甫嵩入京,皇甫嵩所领的30000精兵也纳入了董卓的麾下14。
按照前文计算,董卓本部2万人、何家部曲1千至1千5百人、西园八校及北军五校约1万人、并州军3千至5千人、皇甫嵩旧部3万人,再加上城门校尉、执金吾系统的近4千人,董卓的核心部队在7万人左右,如果算上后来依附的郡兵、收服的白波军,过10万不成问题。这支军队囊括了中央禁军、三大边军中的二支(西凉军和并州军),在地方割据尚未形成的少帝时期可谓实力超凡、独步天下。
二、董太师的六郎将
说完董家军构成,再说说统军大将。董卓八月二十八日入京,仅用三天时间诛丁原、废司空刘弘,逼走袁绍、卢植。九月初一,废少帝立献帝。九月初三,鸩杀何太后。在以雷霆手段扫除了反对派后,董卓又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征辟名士蔡邕,信用尚书武威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伍琼……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15。也就是说,董卓的亲信进京后并没有出任高官显贵,而仅仅被任命为将校。董卓执政三年中,唯有其弟董旻出任左将军,其他部众最高只担任了中郎将。汉制中郎将和校尉都是比二千石级,但校尉一般率一部出征,而中郎将则辖数部。根据史料记载,董家军主要由六位中郎将统辖,本节就按史书出场顺序逐一介绍。
第一个在正史中亮相的是武威姑臧人牛辅。就在董卓掌控朝政的第二个月,白波贼寇河东16。河东郡在雒阳西北,如果河东丢失,白波军往南可入弘农郡,切断长安与雒阳之间联系;往西可入左冯翊,威逼长安。因此董卓决不能坐视白波军入寇河东,于是命女婿牛辅统军出征。不过当时董卓尚未控制住雒阳局势,需要嫡系兵马坐镇雒阳,因此牛辅北上时带领的部队并不多。面对号称数十万之众的白波军,史称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17。客观而言,牛辅虽没能阻挡住白波军进入河东,但勉强稳住了河东南部局势。但牛辅初战不利,加上没多久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迫使董卓做出了鸩杀少帝迁都长安的决定。此处顺带说一下李儒。李儒是司隶冯翊郃阳人,初为博士18。董卓进京后受命监视废帝刘辩,任弘农王郎中令19。关东诸将起兵后,董卓于初平元(190)年正月癸丑20,卓杀弘农王。卓使郎中令李儒进鸩于王21。此后李儒复为博士,直到李傕控制朝政才于初平三(192)年十月举博士李儒为侍中。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22虽然最后李傕把鸩杀弘农王的罪责推给了董卓,但没升成官的李儒就此失去记载。由此看来,李儒绝非董卓的嫡系,在董卓一党中地位也不高,几乎不可能是董卓的女婿。
回头再来说牛辅。牛辅初战不利后,董卓为其增添了不少部众。辅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将步骑数万23。日后叱咤一时的李傕﹑郭汜此时不过是牛辅帐下的校尉,号称毒士的贾诩也在牛辅帐下听命。得到增援后,牛辅战绩爆棚。先是击杀了白波军统帅郭太,收降了白波军渠帅杨奉;后又击败汉末名将朱儁;最后还派部掠陈留﹑颍川诸县。可见,牛辅所部就是董卓赖以纵横西凉的湟中义从及秦胡兵。
第二位登场的是幽州玄菟人徐荣。徐荣是董卓军中除吕布外,另一个非凉州出身的高级将领。史书上没有记载徐荣何时归入董卓麾下。不过,徐荣初次亮相在初平元(190)年三月,而同年二月董卓收了皇甫嵩兵权。因此有人猜测徐荣是皇甫嵩部将,和吕布一样被董卓拉拢。从徐荣一直被置于抵御关东的前线看,这种推测不无道理。
对比牛辅,徐荣的亮相可谓相当惊艳。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曹操……遂引兵西,将据成,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夜遁去24。翻译一下,就是徐荣率部在荥阳与曹操打了一场遭遇战,打得曹操丢盔弃甲,幸亏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曹操才得以脱逃。击溃曹操后,徐荣南下迎击北上的孙坚。两军遇于鲁阳,徐荣没找到孙坚的破绽,因此退军观望。初平二(191)年二月,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25。徐荣抓住孙坚行军中的破绽,突击了孙坚军。靠着祖茂带着孙坚头盔吸引敌军注意,才使得孙坚脱离险境。此战徐荣还擒获了联军中的颍川太守李旻,李旻被送到雒阳后被董卓丢鼎里直接烹了。
孙坚逃到梁县附近的阳人收拾旧部寻机再战。于是董卓派二名中郎将联袂出战,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26。胡轸,字文才,武威姑臧人,此时已是二千石太守级别的高官27。胡轸出身名门,心高气傲,对自己统辖的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很不满意,因此在出兵前狂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28”汉代的青绶是指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按照记载,当时胡轸军中符合青绶标准的除了同为中郎将的吕布外还有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29。所以胡轸想斩高级将校立威,自然将自己推到了部下的对立面。果然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于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余里,定无贼。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30。因为吕布诸将不断散播谣言,胡轸军折腾了一夜。孙坚也没错失良机,天明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31。
胡轸失利后,董卓试图拉拢孙坚但没成功,只得亲自出兵迎战孙坚。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中;分兵出新安、渑池间以要卓32。
董卓败退出雒阳后,为了防备孙坚西入长安,调整了关中诸将的布局。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33。董越是武威姑臧人,史书留下的记载很少。段煨,字忠明,武威姑臧人,是汉末名将段颎的族弟,在西凉颇有名望。而且段颎还是第一个向朝廷推荐董卓的人,可以说是董卓的恩人。三人的防区形成一个三角形,牛辅在河东安邑,守住了董卓的北方防线。而董越顶在雒阳之西,处于黄河和谷水之间的要害上,卡住了雒阳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而段煨驻守的华阴则是控住了黄河和太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堵住了长安的东大门。
自此董卓麾下六大中郎将已悉数登场。从统辖兵力多少和地位高下看,牛辅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其次是顶在前线的徐荣,再次是拱卫长安的董越、段煨,随后是胡轸,最后才是小说中威风八面的吕奉先。
三、温侯的尴尬
这个章节我们专门来聊聊温侯。说起温侯,大家都会立刻说温侯不就是吕布吕奉先嘛!不错吕布是温侯,可他并不是董卓封的温侯。董卓执政时期封的温侯,姓王名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人。
王允少有贤名,黄巾之乱时立有大功,但因得罪宦官张让而免官。何进图谋诛杀宦官时召王允入京,一年间数迁为九卿之一的太仆。董卓初入京时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对二人举荐的名士都委以重任。可没想到这些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等人一到关东就成为反董联军的核心人物,董卓一气之下于初平元(190)年二月杀了周毖、伍琼,罢免了太尉黄琬和司徒杨彪,任命王允为司徒。
随后,董卓逼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不过董卓并没有随同前往长安,而是留在雒阳防备关东联军。迁都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落在了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司徒王允身上。根据史料记载,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居京兆府命,后乃稍葺宫室而居之。时董卓未至,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允外相弥缝,内谋王室,甚有大臣之度,自天子及朝中皆倚允;允屈意承卓,卓亦雅信焉34。当然名士出身的王司徒是不可能真正党附董卓的,王允一直与朝中的大臣密谋推翻董卓。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雒阳35。吃过亏的董卓对名士的话已不像一年前那样言听计从,因此王允的初次谋划落空了。
初平二(191)年二月,董卓自封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四月,在雒阳吃了败仗的董卓来到了长安。十二月,录入关之功,封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乃受二千户36。于是,为了麻痹董卓,尽管十分不情愿,但王司徒还是成为王温侯。
再回头说关东局势。董卓退回长安后,关东诸将也各回驻地。没多久就陷入了内讧之中,袁绍派人偷袭孙坚的大本营豫州阳城。已经攻入雒阳的孙坚一怒之下回攻阳城。雒阳空虚后,原河南尹朱儁趁机击败了董卓任命的河南尹弘农杨懿,夺回了雒阳的控制权。朱儁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37。
初平三(192)年正月,看到关东诸将自相残杀,于是董卓下令反攻关东,命令女婿牛辅率部东进。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傕、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朱儁于中牟,因掠陈留、颖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38。
此时,董卓已将自己的主力的嫡系部队全部摆在了长安至雒阳之间。而长安城内仅驻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央禁军。当然为了控制住中央禁军,董卓以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典兵事39。由此可见,董卓是将长安城内的禁军全部交给了弟弟和侄子掌管。同时董卓还在长安城外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40平日里,董卓基本躲在郿坞处理事务,只有重大朝会才会在长安露面。而且董卓几乎不会同时和弟弟董旻一起出现。
面对董卓严密的防护,王允只能把目光瞄向了天天不离董卓左右的中郎将吕布。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九原人,与王允是并州老乡。东汉时乡里观念浓厚,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故而所部多是凉州人。王允和吕布这个老乡关系,成了王允拉拢吕布的切入口,史称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41。吕布虽然弓马娴熟,以武勇著称。在杀了丁原后,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42。但在董卓系中,吕布地位十分尴尬,貌似得到董卓信重,可一来非凉州出身,经常受到董卓嫡系排挤;二来董卓脾气暴躁,曾因小事拔手戟掷吕布,引发吕布不满;三来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唯恐事发,常不能安心。因此在王允的刻意拉拢下,吕布倒戈了。
夏四月,辛巳43,帝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卓朝服乘车而入,陈兵夹道,自营至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捍卫前后。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泰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卓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44。董卓被杀,吕布叛变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董卓始终未能控制宫禁系统的卫兵也是根源之一。试想,如果董卓控制了宫禁系统,那么李肃等吕布亲随也就失去了冒充卫士在北掖门内伏击董卓的可行性了。正是因为反董派始终控制着宫禁系统的卫士,才使得诛杀董卓一击而中。
吕布以诏讨卓耳,余皆不问,稳住了京中诸军。王允随即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其母妻男女,尽灭其族45。至于拿董卓点天灯、搜出无数金银珠宝的典故人皆尽知,这里就不啰嗦了。在诛杀了董氏一族后,汉献帝命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46。至此,王允终于把董卓强加给自己的温侯封号丢给了吕布,而温侯也就成为了吕布的代名词。
四、王司徒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诛杀董卓是以王允为首的朝廷公卿共同谋划的,但事成之后,王司徒似乎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整个陷入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状态。而恰恰是这种状态,导致后续事态慢慢滑向了失控的地步。
就在诛杀董卓的当天,王司徒就不高兴了。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邕谢曰:“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47。事情很简单,王允在家等吕布的消息,蔡邕也在场。前文提到过董卓为了粉饰门面,曾强行启用蔡邕,号称三日之闲,周历三台48,待蔡邕也较为亲厚。因而蔡邕听闻董卓的死讯叹息了两句,立刻招来了王允的不满。即便蔡邕反复谢罪,愿意接受刺字砍脚的肉刑,士大夫也多方援救,但都没缓解王允的“不高兴”。在“不高兴”的刺激下,王允做出了第一个“没头脑”的决定,将蔡邕下狱,导致蔡邕死于狱中。蔡邕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党附董卓之徒,而且时常规劝董卓,在士人中口碑极佳。王允囚杀蔡邕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影响,这个我们后文细说。反正此举一出,董卓一党可谓人人自危。多啰嗦一句,蔡邕虽然也担任了中郎将的职务,但是由于蔡邕并不统兵,因此本文没有把他计入前文所列的中郎将名单中。
看到王允囚杀蔡邕,吕布误以为王允准备采取严厉的措施扫荡董卓一党,因而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49。吕布自以为是在帮王允出主意,可是在王允眼里吕布这是在越权。允素以剑客遇布,布负其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故折节下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颇自骄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50。换而言之,在王允眼里吕布不过是个武夫,当初为了除掉董卓才折节相交,如今董卓已死,在王允的眼里吕布这般武夫已经失去了价值。因此吕布的建言,自然惹得王司徒“不高兴”。而王司徒一不高兴,就开始“没头脑”了,走上了但凡吕布同意的他都要反对的道路。似乎采纳了吕布的建议,就等于默认吕布干涉朝政一样。其实,吕布关于用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王允迅速稳定军心,可惜王司徒还是没采纳,间接的把军队推到了董卓余党一边。同时,也渐渐搞僵了和吕布的关系。
王允不和吕布商议大事,但是还是要和士人商议的,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51。王允纠结是否要下诏赦免董卓旧部的理由十分搞笑,此时董卓旧部人心惶惶,既没有财物犒劳以安其身又没有赦书以按其心,试想此等情况下谁还会在乎名恶而自疑的问题?按理说一直作为王允左膀右臂的士孙瑞应该能看出问题的症结,但是史书却留下了简单的乃止二字。想来一方面是王允刚愎自用的毛病又犯了,另一方面士孙瑞与王允的关系也已经不复从前。史称瑞以允自专讨董卓之劳,故归功不侯52。也就是说讨董成功后,王允将所有的功劳都算到了自己头上,而士孙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引发了士孙瑞的强烈不满。
即便明确不下诏书赦免董卓旧部,但这些人总归是要处理的。当时的方案只有二个,要么收编,要么解散。在讨论时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开关,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不可也。”53又一条真知灼见就这样被言之凿凿的王司徒拒绝了。不过,或许王司徒自以为尚有足够的底气不把董卓旧部放在眼里。
按照史料记载,此时董卓所部的六大中郎将已经一叛二死三降了。叛变的是吕温侯,并州军和中央禁军随着他一起倒向了朝廷。降的是胡轸、徐荣和段煨,这三人都是士族出身轻易不会背叛朝廷。因此董卓一死,三人就向朝廷输诚,以示并无反意。比较搞笑的是死了的那二个家伙。董卓一死,驻守黾池的董越立刻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但董卓死后,牛辅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惶恐不能自安。加上李傕郭汜等人尚在颍川陈留一带劫掠,因此牛辅只能时常拿着兵符给自己壮胆。有人来拜访,牛辅也怀疑对方是不是在图谋自己,不是让人望气就是请人占卜。结果正好牛辅请的巫师与董越有仇,巫师将兑下离上的睽卦解释为以外谋内之卦。牛辅立刻认定董越是来谋害自己的,二话不说立刻派人杀了董越。按照史书记载:辅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强。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中郎将董越来就辅,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筮者曰:“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实时杀越。献帝纪云:筮人常为越所鞭,故因此以报之54。就这样董越还没来得及在历史上发声,就直接下场了。
就在牛辅杀董越前后,吕布使李肃至陕,欲以诏命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肃。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踰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55。就这样统率董卓主力部队的牛辅,因为一场自以为的叛乱丢下了军队,然后被自以为忠诚的部下给杀了。如果董卓泉下有知,估计会让闺女和这个草包早点和离了事。
五、八校尉的自救
由于王司徒一不肯花钱收买将校、二不肯明诏下发赦免董卓余部、三不肯让皇甫嵩接管董卓旧部坚持要解散董卓军。因此,长安百姓纷纷传说王允准备尽杀凉州人。而这种谣言加上王司徒前期若干没头脑的举动,使得董卓旧部惶恐不安。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使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56。
就在董卓旧部惶恐观望之际,董卓嫡系的三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回到了陕县。李傕,字稚然,是凉州北地郡泥阳人;郭汜,又名郭多,是凉州张掖郡觻得人;张济是凉州武威郡祖厉人。三人都是妥妥的董卓死党,不过见牛辅已死董卓系没有了领头人,故而派人向王允求饶,希望得到赦免。前文反复说了王允拒绝了吕布尽杀凉州人的建议,但又认为罪在董卓不用追究董卓部下的罪责,但是面对董卓部下求赦的举动时,居然说:“一岁不可再赦。”不许57。
接到不许的回复后,李傕等人懵了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有人提议索性各自解散部队返回凉州。当然,谁都知道真这么干了,结果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节骨眼上,牛辅军中的第四名校尉站了出来。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58。此处说一下贾诩。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郡姑臧人,是凉州大族出身,做过董卓的幕僚,后转军职,一直在牛辅军中效力,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59。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贾文和只是个文弱书生,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军事高材生,不仅注过《吴起兵法》,还写过一部兵书叫《钞孙子兵法》。李傕等听了贾诩的建议深以为然,各相谓曰 :“京师不赦我,我当以死决之。若攻长安克,则得天下矣;不克,则钞三辅妇女财物,西归乡里,尚可延命。”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60。
王允一听说在贾诩的建议下,牛辅旧部四大校尉纠集了数千精兵昼夜西行杀向长安。立刻做了文武两手准备。文的方面是让人去招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以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召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住呼之?”61胡文才就是前文所说的胡轸,杨整修名定,凉州安定郡临泾人。两人都是凉州豪族,在西凉军中的地位和威望都比较高。史书未记载杨定的身份,只是含糊说是董卓的部曲。有人认为杨定的地位应该不低于胡轸,也是中郎将,但大多数人认为杨定是校尉级别,留在长安协助董旻掌控禁军。我也倾向于校尉说。如果说作为劝说李傕郭汜归顺的使者,这两位倒是合适的人选。但关键是王允的态度,一方面对胡杨二人不加以温颜,另一方面肆意辱骂李郭为关东鼠子。可别忘了胡杨二人也是凉州人,也就是王允口中的关中鼠子啊。从关东鼠子四字一出口,其实招降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武的一手是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部降。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62。胡轸在文的方面已经受到了王允的侮辱,在武的方面自然是坐观李傕郭汜击杀徐荣,然后毫不犹豫地率部与李郭合兵,等攻到长安城外时又汇合了樊稠﹑李蒙两部。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还有一个叫王方的。樊稠、王方和李蒙的身份史书没有记载,不过结合董卓所部的分布等情况,樊稠和王方极有可能是董越部下的校尉。董越被杀前只带了少数随从前往陕县,所以才被牛辅轻易杀害。其部下就由樊稠、王方等人统辖。至于李蒙,在《后汉书》中曾提到其随徐荣击破了孙坚,应当是徐荣部下的校尉。至此,董卓麾下的李傕、郭汜、贾诩、张济、杨定、樊稠、王方和李蒙八位校尉以及中郎将胡轸九部人马十余万人包围了长安城。
长安作为旧都城高沟深,李傕等人一时难以破城。史书记载了一段吕布与郭汜的对决。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63。貌似这是吕布杀了丁原之后,打赢的唯一一仗。
就在此时,城里出了叛徒。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六月,戊午,引众入城,放兵虏掠。布与战城中,不胜,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出走,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同去。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太常种拂曰:“为国大臣,不能禁暴御侮,使白刃向宫,去将安之!”遂战而死64。叟兵是指蜀兵,也就是益州兵。由于益州兵的叛变,李郭联军于六月一日杀入长安,吕布战败出奔。吕布还算仗义,出奔前请王允一起出逃,而王允拒绝了吕布的建议,带着汉献帝逃到了宣平门门楼上。
李傕等人来到宣平门下伏地叩拜汉献帝,帝谓傕等曰:“卿等放兵纵横,欲何为乎!”傕等曰:“董卓忠于陛下,而无故为吕布所杀,臣等为卓报仇,非敢为逆也。请事毕诣廷尉受罪。”傕等围门楼,共表请司徒王允出,问:“太师何罪?”允穷蹙,乃下见之。已未,赦天下,以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中郎将65。
六月二日大赦天下,李傕郭汜等人代替董卓掌控了朝政。李郭二人成为了将军,其他人都晋级为中郎将,这也间接证明之前提到的八校尉的校尉身份。而原本是中郎将的胡轸则出任“三独坐”之一的司隶校尉,掌控长安地区的军事。
六月七日,也就是甲子日,李傕杀故太尉黄琬、司徒王允及其妻子66。说到此处,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王允杀董卓和李傕杀王允之后的策略。王允除了吕布未封赏一个同党,独占其功;对董卓旧部既不抚也不剿,坐等乱起;对同情董卓的士人动辄囚杀,缭乱人心。而李傕郭汜在杀王允之后,除了死在战争中的朝廷大臣外,只诛杀了原太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其他的人,即便是屠杀董氏一族的皇甫嵩和在诛董中立有大功的士孙瑞都没有受到追究。同年,皇甫嵩还出任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士孙瑞也先后担任过国三老、光禄大夫等职。至于冒险为王允一家收尸的赵戬也没受到李郭等人的刁难。
堂堂王司徒应对乱局的处置还不如李郭这等武夫。可叹、可悲,不可惜也。
癸卯 腊月十五 作于广陵冰瓯馆
1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2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3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4 《后汉书·皇甫嵩传》,南朝宋范晔著。
5 《九州春秋·董卓》,晋司马彪著。
6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五年》,宋司马光著。
7 据清孙星衍所辑《汉官》记载:北军中侯员吏七人,侯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屯骑校尉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越骑校尉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步兵校尉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长水校尉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射声校尉员吏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
8 《汉代兵力论考》,胡宏起著。
9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10 据胡宏起所著《汉代兵力论考》记载:城门校尉掌雒阳城门十二所,以十二城门候领兵3000人计。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所属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共领士3536人。
11 据胡宏起所著《汉代兵力论考》记载:光禄勋领导的郎卫之数为2828人。卫尉属官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及诸宫门司马共领卫士2454人。
12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13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14 范晔著《后汉书·盖勋传》记载: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勋密相要结,将以讨卓。
15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16 《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宋司马光著。
17《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18《曹全碑》载: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又《曹全碑阴》记载:处士河东皮氏岐茂孝才二百,县三老商量伯祺五百,乡三老司马集仲裳五百,徵博士李儒文优五百。
19 汉制,诸王郎中令是千石级别的中级官员。
20 《资治通鉴》《后汉书》皆误写为正月癸酉。初平元年的正月无癸酉,当从《后汉纪》为癸丑。正月癸丑为正月十二日。
21《后汉纪·孝献皇帝纪》,东晋袁宏著。
22 《后汉纪·孝献皇帝纪》,东晋袁宏著。
23 《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24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元年》,宋司马光著。
25《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26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宋司马光著。
27 《九州春秋》《资治通鉴》《后汉书》皆称胡轸为东郡太守,《汉末英雄传》记胡轸为陈郡太守。当时东郡太守应为首倡讨董的桥瑁,而陈国要到建安二年才改成陈郡,因此胡轸可能是董卓封的东郡太守。
28《汉末英雄传·胡轸》,魏王粲著。
29《汉末英雄传·胡轸》,魏王粲著。
30《汉末英雄传·胡轸》,魏王粲著。
31《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宋司马光著。
32《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宋司马光著。
33《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34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元年》,宋司马光著。
35《后汉书·王允传》,南朝宋范晔著。
36《后汉书·王允传》,南朝宋范晔著。
37 《后汉书·朱儁传》,南朝宋范晔著。
38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39《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40 《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41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42《后汉书·吕布传》,南朝宋范晔著。
43 《资治通鉴》记载为夏四月丁巳,但初平三年四月己未朔,无丁巳。《后汉纪》记为夏四月辛巳,辛巳为23日,当从《后汉纪》。
44《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45 《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46《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47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48 《后汉书·蔡邕传》,南朝宋范晔著。
49《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0《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1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2《后汉书·王允传》,南朝宋范晔著。
53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4《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55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56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7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8《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59《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60《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61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62 《后汉书·董卓传》,南朝宋范晔著。
63《汉末英雄记·吕布》,魏王粲著。
64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65《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宋司马光著。
66 《后汉纪·孝献皇帝纪》,东晋袁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