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有感
之前一直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等同于“同侪教学法"。不知“同侪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教学生,也就是学生在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后,必须向其他同学清楚说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要听取对方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让正确的知识概念是在学生相互之间的表达、倾听、探讨中慢慢澄清,从而加深对某个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因此,“同侪教学法“虽有小组的形式,但它并不是为了开展小组研讨活动,更不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而是应用小组的形式各自发表观点说明原因,促使同伴之间彼此教学,以达到澄清核心概念的目的。深化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小组合作。
回想我之前的英语课堂我的小组合作仅仅局限在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作对话,解决有关课文的简单问题上,实在是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同侪教学法的判定树中,我知道了“最好的问题,答对率应该介于30%—70%。"当答对率超过70%时,表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掌握,无需再花过多时间停留,也没必要开展组员之间的彼此教学;当答对率低于30%时,则表示大多数学生都不太会,所以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而只有介于30%-70%之间的问题,才能最好地激发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并最终自己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花时间在思考设置课堂问题上下功夫,深挖教材,利用同侪教学法,展开教学。根据产生的数据展开下一步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