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枣核》的备课中,深深感受到萧乾写作手法的巧妙,主要表现在两点:设置悬念和以小见大。设置悬念自不必说,索枣核拿枣核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吸引人继续读下去;从小小的枣核中体现海外游子赤诚的爱国大情怀着实让我佩服。特别有仿写的冲动。
设置悬念?素材不典型,暂时放弃。
以小见大?这种手法是第二次学习了,第一次在杜牧的绝句《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次有个共同点:“大”到了国家层面。我就想,以小见大,可以理解为小物见国家大命运,小物见爱国大情怀,那稍微延伸一下,可不可以理解为,小物见对家乡的感情?小物见人生的道理呢?
其实最开始拟订的题目是《稀饭的命运》,就想要通过婆婆和老公对稀饭的情结表现身在他乡的人对故乡的爱恋。可是写着写着好像变成了从我的角度在表达我的感情,后来想,还是写自己更能写出真实,于是重新理思路,便成了现在的《稀饭和米汤的战争》。
以小见大是叙事性散文的写作手法,那我应该从记叙的表达方式入手,六要素是得全的。
从发出的文章看,时间线索还算清晰,2015年到2016年到2017年,暗含左左从出生前到百天到现在,两条时间线合二为一,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人物方面,老公、婆婆、左左和我,我和婆婆是隐藏在稀饭与米汤背后的交战双方,从坚守自己的饮食习惯到喜欢上对方的饮食习惯来表现婆媳情感的微妙转化。
老公和左左是次要人物,不提。
地点的话我认为我是一定得交代出我和老公是分属于两个省份的,这也就为后文的“战争”做了可以理解的铺垫。
最后说一下叙事,自认为这方面是做的最欠缺的地方,起因、经过、结果没有做到思路清晰和详略得当,有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比如表现老公不忍分别的那段应该删去,还有题目是“战争”,应该在矛盾激烈处达到叙事的第一个高潮,但是感觉很没有,表现较平淡。
末段的“我想,这才是爱”,感觉还是删去好,因为到此处,如果全文表现力够的话,读者定会感觉到这就是爱,而不需要直白抒发,有画蛇添足之感。
以上便是写作前后的一点思考。
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很享受的,那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时而哭时而笑的感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感受让我无所畏惧,因为写作本来就是自己的事情,自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