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日:“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题解】
此章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同他的德行、操守是密切相关的。孔子在这里指出了“闻”和“达”的区别。“闻”是欲求名声,“达”是凡事通达,习惯上两字往往合用,所以子张也把两者混淆。孔子在此廓清两者的不同,强调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去做到通达,而不是去追求在人们心目中的好名声。这种要名至实归、虚名务去的精神值得提倡。
【注释】
①达:通达。
②下人:下于人,即对人谦逊。
【译文】
子张问道:“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我的感想//
质直到观色,自内而外,有原则有底线,虑以下人,“善于处下”,敬人自敬。
和你呆在一块儿,对方心里舒服,愿意和你多接触,多合作,各关系融洽祥和,“通达”。
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实际行为,不论有没有被识破,自己已经“居之不疑”,“必闻”。
对应的对于“通达”的人,能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看清对方的真正品质,守明白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看来这想“通达”着实不容易。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日:“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