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导演冯小刚素有“小钢炮”之称,18日出席“打造工匠精神”论坛揭露电影圈5大怪现象,重炮怒轰“观众是垃圾”带动电影乱象,指出“你如果不去给他捧场,他就没有生存空间,那制作人就不去制作这些垃圾电影。”
令我吃惊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是一头导向批评冯导,从这个小侧面看来,也许观众们正在进步。
--电影是迎合客户的商业产品--
最近又一次翻看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里面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是福克斯新闻,他的高收视率并不是新闻观点如何的中立,刚正不阿。恰好相反,它的新闻理念在于提供强烈主观的观点新闻,只取悦拥护共和党的观众。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拿着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的发生。当然,知识分子不喜欢福克斯新闻,没有哪个大学教授宣传自己爱看这个台,然而作为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福克斯新闻台,他们是成功的。
这就是商业产品的商业竞争模式。电影也是如此,投资人投资任何一部电影或者文化产品,都是以能否获得投资回报为目的,谁会做天马行空的梦想者。而商业模式的成功,最主要的考量恰恰是是否给予观众所需。一本书需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名字,“XX十天速成”“致富捷径”以及各种成功学书籍大卖,也不是备受诟病却依旧年年上热销榜么?书籍尚且如此,商业产品怎么会不是这样。
--电视电影无法承担教育大众作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明确提出,电视娱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可以很好地给人们情感上的抚慰,不可或缺。然而电视不能够承担也不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获得知识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的逃离舒适区,而电视要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去照顾观众的满意度,并不太关心观众能否获得成长,更别说帮助观众提升思考力。
电影也是如此,美国英雄主义电影被世界影迷追捧,这里有多少观众是因为获得思考力的提升而追捧?恰恰是简单直接的画面,强大无比的英雄人物在某一点上契合心中所缺。
--每一个有自我提高意愿的人都是孤独天使--
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把所有的矛头一齐指向观众,自然也是不妥。要不然所有的电影文化产品都拙略低俗,观众在垃圾食品和地沟油中必选一样,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冯小刚在谈论自己新片《芳华》时说,自己大胆启用新人,自己投资拍电影,赔钱自己的事。众多电影资源中必然有优秀的导演优秀的作品,众多的书籍中自然也有被洗净铅华的经典著作,观众是风向标,而时间是沙漏。无论多么孤独,这样的自我提高者一定要存在着。否则也不会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李安,喜欢姜文,他们作品中传达出思考,认识被更多的观众共鸣。
每一个你在电影中获得的满足,都只是自己文化学识的反应。不要从电影中学习,而是把别处的学习所得在电影中寻找共鸣,这是我认为的看电影方式。换言之,在对电影的不同层次追求中,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否则,如波兹曼预言那样“如果人民锐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