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存在文件里的《spotlight》,中文译过来是《聚焦》。在国内很多人好像并不知道这部影片,它是第88届奥斯卡剧本类的影片中的“最佳原创剧本奖”,聚焦美国天主教性侵事件,也被提名了最佳影片。
说一说影片内容吧,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波士顿《环球日报》的一个小分支《聚焦》中的四个记者调查天主教神职人员猥亵性侵儿童丑闻案的整个过程,他们身上体现了深度调查记者对于真相的挖掘,对于正义和社会责任感的的忠诚与坚守。不管是地下室里一本本年鉴的翻阅、法律条文的细致研究、图书馆里的报纸搜查、法院门口的彻夜等待,还是与虚伪的调解人斡旋、四处奔走寻找受害者证词,每一处的荆棘都迎头而上,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走在这条寻求真相的路上,命运给予善良的人以回报。
影片的最后,他们成功收集了所有证据发表了这则报道,虽然并没有明说这场战役的输赢,但影片的留白让人更多的开始思考这个故事背后揭露的东西。
体制
It's always tough to go after the system because we are all part of it。
这是影片中主编对调查记者说的话,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明天主教主教在明知多名神父猥亵性侵儿童的案件时没有给予惩戒而是采取了掩盖包庇,并义正言辞地以主和《圣经》的名义指责揭露真相的人。当类似的不幸像瘟疫般悄无声息地蔓延扩大,批评和指责任何一个人都无济于事,这是一个体系的腐败,错和责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群体的疏忽、盲从、因亲缘和利益关系导致的区别对待甚至是刻意无视,与个体的为非作歹从来都是互相滋长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和颐酒店遇袭事件,如果没有千万网友的披露,没有大众舆论的压力,不知道这件事情会被掩盖到哪个堆满灰尘的角落,哪怕现在是曝光了,不健全的体制在问题的调查、受害人保护和后续处理也显得捉襟见肘。而面对一个体制的腐败,就像面对一棵患上疾病的树,遮掩枯黄的叶片,填补枝干上蛀虫的小孔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它需要的是全面的诊断并从根部解决问题。一个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不利于稳定,但从长久看来,这是一棵树焕发生机的最好选择。
信息碎片化
影片中《聚焦》是一家传统纸媒,深度调查记者通过寻访和各个渠道收集证据来支撑起整个报道的真实性,这跟新媒体主道的现今相比着实是难能可贵的。网上有评论说,这部影片展现了纸媒的黄金时代,也是深度调查的黄金时代。
“新媒体”现今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的发展带来了媒体行业一个崭新的纪元,传统的纸媒在更新速度和内容都可以以分钟计算的新媒体的面前显得更加弱势,纸媒的没落可以说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可新媒体的失真呢,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的信息每天都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讯息,更替速度也越来越快,导致很多信息就像在眼前一晃而过,而为了吸引读者,信息和报道的真实性已经不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博眼球赚噱头才是,以一个匪夷所思的题目,一张尺度裸露的图片或者剑走偏锋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吸引读者的信息就能上头条就是好信息,人们越来越少地关注事件的本身,真相到底是什么?信息就像碎片摆在面前,方便拾起阅读,读完拋在一边,所以后续是什么没人会关心也没人想知道,在新媒体的时代,那就是过去式了,who care?信息的碎片化让人们对事物的关注更多的只是保持了昂扬的兴头,却对事物真实性的还原和后期的处理遗忘淡漠。
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如影片中深度调查的真实报道,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量的报道,而不单单是微博、facebook等新媒体上大众舆论引导的所谓“真相”,事实的呈现从来不该由舆论来主导。
一个人的责任感
影片中负责人巴比劝服了解内情的好友充当内线揭露教会的黑暗时,好友问巴比
“那些年,你又做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才做”
巴比无言,他们都明白这个案件如果在当年他们极力披露的话会拯救更多的孩子,他们的疏忽和不作为酿造了今天更大的悲剧。
世界其实哪里都是有黑暗的,因为太阳总是只能在半天的时间照耀到二分之一的世界。
我们无法要求这个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也在黑暗中成长,我们从小学习正义与善良,我们哪怕力量微弱却也应该学会承担,要明白,面对邪恶的不作为也是一种变相的帮助,学会做正确的选择。
最后,引用电影中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你还有别的责任。”
(题外:作为我自己,我是喜欢这类纪录片似的电影的,比起激烈的打斗和跌宕的剧情更多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可我又是不喜欢作这一类的影评的,这类题材大多揭露社会现实和阐述人性美好或丑恶,影片在人心上留下的烙印更深更为沉重,有些东西是笔写不出来的,我会苦恼言辞的枯竭和阅历的匮乏,不知该如何抓住那一丝感觉不知如何下笔。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我们在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