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遗憾的是,社会并不鼓励人们去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和坦然面对人之将老,欣然接受自己肥胖的事实从而提升个体的自尊,至于贫穷和卑微,则更不为社会所见。相反,社会的风标总在催促我们追求那些上辈所不能从事或拥有他们无从想象的东西。依据詹姆斯的算式,西方社会过度地抬高了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其结果就是足够的自尊将永无可能实现。
01
焦虑感是什么,我浅薄的理解看来,就是有太多的爱而不得。
我们爱着某样事物,并为之拼命、追逐。
追逐不上时,产生失落,而又不甘心放弃——想告诉所有人,你看,我还在努力呀!
快要触摸到的时候,也会焦虑——害怕自己不能成功,或者,得到后又太快失去。
所谓行百步者,半九十,仿佛也就是这个道理。
02
今天因为要做一个PPT和咪楠通电话,她最近在联想实习,忙得昏天黑地,过两天又得去北京。
我在电话里调侃她,这个假期过得也太充实了吧,北京上海杭州都被她跑遍了。她只是叹气,说我现在一想到要去北京就累,每天要忙到很晚。看她的朋友圈里说,有时还得睡办公室。
她是真累。两三分钟的电话,竟有几次都没反应过来我再说什么(我不信我普通话有那么差)。
咪楠是我在大学里遇见的最努力的人之一,十九岁的她就已经独自一人顶着高温踩着5厘米的高跟鞋去杭州银泰大楼面试,熄灯后自己会躲在厕所看书,有时候都睡下了,还会突然想起某篇未完成的稿子,爬起床挑灯夜战。
她做事很有自己的节奏,大部分任务也能很好完成。
可是我也经常能够听到她那句带有浓重浙江口音的“这可咱办呐!”
她也一样,
为一篇文稿焦虑,为一场考试焦虑,为一场比赛焦虑,甚至,为没时间看剧焦虑。
甚至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焦虑。
03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到过:人生如摆钟,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
人越长大,就约喜欢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奋力追逐。
努力了,达不到目标,痛苦。
达到了目标,经历短暂的幸福后又趋于无聊,痛苦。
努力来,努力去,努力来,努力去,焦虑还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往往越是聪明的人越是焦虑,第一步还没走稳,就想着第二步、第三步,不断展开,到了自己难以把控的地步,焦虑便接踵而至。
活在未来和想象中的人也容易焦虑,他们看到太多的镜中花,水中月
不踏实感就是焦虑的前身。
04
我高二的时候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
高二第一学期,地震刚过,阴影还未散去,每日不能安然入睡。不久后,成绩开始下降,到了史上最低点。
老师家长都说,高二是最关键的时期,高二保持好成绩,高考几乎就没什么问题。
我看着原本还算优异的科目一次次的不及格,周围的同学又开始奋力向前,便开始慌了起来。
于是也开始刷题、熬夜、早起、周末不回家留校自习......
明明很努力了,明明比之前的自己努力很多被了,可是成绩却丝毫没有起色。
每晚都再思考,我要是再考不及格怎么办?发挥失常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以后要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夜夜失眠,然后恶性循环。
好再焦虑归焦虑,努力还是会有回报的。高三之后,成绩又回升了一些,虽然没有高一时那么好,也足以安慰我的不知所措了。
05
后来很少再遇到那么大的压力,也就不再那么焦虑了。
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的自己,还是有点急功近利。
我曾问过咪楠,为何要拼命把十八岁过成二十五岁的样子。
她回答,为了二十五岁的时候能有资格活成十八岁的样子。
我们这代人是被社会追赶着跑的一代。
还想专心读圣贤书,就不得不去学习一门实用的知识技能,专业还不够扎实,就得踏入工作,还只能有三千块左右的实习工资,又不得不考虑某些物质问题......
所以,尽管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追赶不到某些东西,即使追赶上了,前方又有了新事物。
这个迷宫越绕越乱,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里面急得跺脚。
其实努力本身是件正能量的事,对前路抱有希望也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好事。
我们拼尽全力,追逐一生所爱,也是一种纯洁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信仰。
难的是:活在当下。
我们的生活不是被谁安排好了的任务,别太急着跑,慢下来,行走,思考,交流。
迷宫的出口,总是留给静下心研究路线的人的,而不是那些像无头苍蝇一样横冲直撞的人。
纪伯伦曾说过:
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
END
文|马儿
图|肖生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