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就像在品尝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杂粮饭。
不禁让人感叹到,真正伟大的作者都出自生活,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最质朴的词句,也就是这类词句最能够打动人心且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陈忠实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出身在陕西西安,他的白鹿原讲述的故事也发生在西安。这本书的写作语言平实不做作,一如渭河平原那样坦坦荡荡,一五一十,不慌不忙地讲述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记述着从清末,混战,民国,再到抗日,内战甚至最后的土改,白姓子孙与鹿氏后代们在这一片广袤的平原上一代代繁衍生息,也一代代争夺着白鹿村的领导权的故事。
但是具体到白鹿镇这个小山村里,村里的人民可不管这些,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们所想的大概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每天吃饱肚子。但是偏偏就是这点小小的愿望,都无法真真得到满足,人活着真难,好好过日子,活下去也更难。
白鹿两家都是白鹿镇的大家,用他们那地方的话来说就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在村里都算得上是德高望重了。因此,他们也不希望他们的儿女破坏了自己以及祖先积攒下来的光荣。白嘉轩作为族长,他是有骨气的,总是会把腰杆子挺的很直,就想他的为人一样,行的正,坐的直。以至于后来他的作为让黑娃感到害怕,并以强盗的身份打坏了他的腰。但是即便是这样他的大儿子孝文还是辜负了他的栽培,突破了他所信仰的三纲五常,为家族抹了黑。作为族长怎么能容忍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家,他毫不犹豫的和白孝文断绝了父子关系。
而姐夫“圣人”朱先生,则使他接触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圣人”朱先生的许多关于时势和“仁义”的精辟分析,让白嘉轩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迎刃而解。也找到了建构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途径。从修缮供奉祖宗的祠堂,兴办学堂,到帮助白鹿村修筑围墙抵御土匪。他甚至开始学着放弃个人之间的恩怨,要在白鹿村建立起一个以“仁义”为基础的“仁民政治下的礼乐社会”,他可以做到,不记个人恩怨,在黑娃被捕的时候,主动去为他求情,人们对他的这一举措都感到很惊讶,他却说:“瞎人只有落到这一步才能学好。学好了就是个好人。”可见他是真心想让他学好的。
黑娃呢,是白鹿原上的另一个独特的人,也是作者端出的这碗西北杂粮饭中一粒独特的米。他年少时野性叛逆,他违背父愿,走下平原去扛活儿,做长工时却拐走了东家的小妾。加入革命要在平原上带来一阵“风搅雪”,后来进山做了土匪,又被国民党的保安队招安......黑娃经历了生命中的几生几死,方始明白之前的日子全是白活,当他再次结婚,面对自己大家闺秀的妻子时,自卑和悔恨油然而生,最终有了“圣人朱生”所说的,“学为好人”的追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刻画出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有自己的行为做派,有为人正直的白嘉轩,有兢兢业业的鹿三,有浪子回头经不换的白孝文和黑娃……
作者小心翼翼地用筷子翻了翻这碗杂粮饭,努力地要将每一粒米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大米,小豆,黑米,高粱,每一种米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口感,都让人细细品来,觉得精彩不已。
而那一次次的时代变迁,就好比给这一大碗杂粮饭浇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调味料。这一碗饭里的大米也好,小豆也罢,谁都脱不了各种味道的洗礼。在不同调料的作用下,有的粮食始终吸收糖,有的却不得不浸泡着醋。时代在不断变迁,影响到的每个人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人生命运,也就像那一粒粒各种味道的米,被清清楚楚地端在读者的面前,供你我细细地品尝回味。
慢慢吃,慢慢咀嚼,咽下。待你一口一口吃光了米,望着空碗,还舍不得放下筷子,回味无穷。
读白鹿原,就是吃了一碗,八百里秦川平原上的杂粮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