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浅思录》的第78篇。文:书先生,2020年9月21日,新加坡)
引子
又一个小孩儿跳楼了。我恨这个又字。
老读者知道,我一定会写点什么。我想,这次我可能不仅仅是“写点什么”,我要把悲剧的根源剖析清楚。
我坚持写作,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语言学和英语知识科普,第二便是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帮助有些读者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您了解我的经历和现状,那么你一定会同意,我是有资格来做第二件事情的。
我曾经流浪街头,捡别人掉在地上的饼干碎渣充饥。也曾经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夜夜在绝望和痛苦中辗转反侧。所以,我理解那些选择跳楼的小孩儿。
现在,我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最爱的事情,所做之事还有人欣赏。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现在过得很幸福。所以,我想帮助那些有相似背景或经历的人。
我能够从负面的环境中走出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找到了正确的信仰。
我信仰逻辑和概率。
从此以后,我摆脱了那些似是而非道理束缚,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不再畏首畏尾,不再畏畏缩缩,不再瞻前顾后,不再固步自封。
我曾经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提到,要想摆脱负面经历的影响,唯一的方法就是彻底想通。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些枷锁,在我看来,就是误导人的观念,就是错误的认知,就是那些加害者们用来禁锢受害者的思想、用来防止受害者反抗的似是而非的道理。
从写公众号开始,我就给了自己一个使命——帮助读者从思想上打破这些枷锁,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我准备打破好几个。
最害人的话
如果你问我,这世上最害人的话有哪些,那我会告诉你,下面这一条一定可以排进前三:
世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不管这句话是个反问句,还是个一般疑问句,我的答案都一样:
Everywhere.
哪儿有?哪儿都有!
在遗弃子女、虐待子女的报道层出不穷的今天,一个人要多么自欺欺人、多么不要脸,才能坚定的相信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对那些认为自己永远正确、认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对方好的人,我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我读过的历史书告诉我,人类历史上的悲剧,基本上都是这种人造成的。
缩小到家庭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做父母的,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人的各种情绪和缺点,不可能无条件地爱子女,接受自己可能会不爱子女,那么这个人,更可能真心的爱自己的孩子。
相反,对那些总是把“世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我倒觉得应该警惕。这种父母是最有可能去伤害子女的,而且他们绝不认错。
无论你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的,我都请你记住下面这个推论:
那些相信自己会无条件爱对方的人,往往也要求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服从自己。与此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的爱可能是有条件的人,也会接受对方有条件地爱自己。其结果就是,前者认为自己可以对子女为所欲为,而后者认为只有自己做得够好,才能赢得子女的爱。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李安的爱情观很值得借鉴。
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权衡利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四五岁以下小孩儿对父母的爱是真正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人之间都不存在无条件的爱。
这引出了我今天要打破的第二个枷锁。
父母和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
“世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一种神圣化,或者至少是特殊化亲子关系的逻辑。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在我看来,恰恰是很多家庭悲剧的根源。
毋庸置疑,任何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一面,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不例外。但过分强调其特殊性,而忽略了其一般性,却容易造成悲剧,尤其是关系双方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
那么,什么是父母和子女关系中的一般性呢?
很简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亲情关系。很多悲剧的产生,恰恰是因为父母没有把子女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
如果我们揭开亲子关系的面纱,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放在人与人关系的天平上衡量,就会发现很多父母行为的荒谬性。我想对跳楼孩子的母亲说:
当你当着一个人的朋友去羞辱他时,你就应该想到,他会难受,他会崩溃。因为他是一个人,他活在社会关系中,他不想被当众羞辱。这一点,不会因为他是你的儿子而改变。
如果你是一个在公众场合都控制不住情绪,要做出辱骂、殴打他人行为的人,我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格要求被你辱骂和殴打的人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这一点,不会因为你是对方的母亲而改变。
多少人,用父母的身份掩盖了自己不会做人的事实。
父母们,像对待一个人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吧。不要因为TA是你的子女,就忘了TA是一个人。也不要因为你做了父母,就忘了你也是一个人。
自杀是报复?
每次有小孩儿轻生之后,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言论:这个小孩儿用极端的方式报复了自己的父母。
很多当事父母可能也有这样的念头:你为什么要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惩罚我。
我求求你们了,人都已经死了,就不要再往他们身上增加罪名了。自杀的人没有想报复、也没有想惩罚,他们只是单纯想逃离。
如果你孩子要报复你,TA应该伤害你,而不是自杀。
在我离死亡最近的日子里,我没有想过要报复和惩罚任何人,我只是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我相信跳楼的小孩儿,在选择纵身一跳的那一瞬间,和我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要多么残忍,才会认为,一个人选择死亡,是想报复另一个人。难道你要对自杀的小孩儿说:“你失去的不过是一条生命,但你伤害的却是父母的心啊!”
我希望做父母的能够明白,一个小孩儿选择自杀,而不是伤害你,不是因为TA想报复你,而是因为TA爱你。TA宁愿自己死,也不想伤害你。
在任何关系中,有恃无恐的往往是被溺爱的一方。什么样的小孩儿最可能辱骂、殴打自己的父母?当然是那些被溺爱的小孩儿。
但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经常辱骂或者殴打自己的孩子,会不是你才是被溺爱的那一方?谁说溺爱只能是父母对孩子的?长期忍受父母折磨的孩子,就是在溺爱自己的父母。
至少有一点我们能确定,不管是什么方向,溺爱都是有害的。
选择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差?
每次有小孩儿自杀,就会有些”老“人哀叹说:“现在的小孩儿心理素质太差了。不像我们以前坚强。”
人们对过去的日子似乎总是有种误解,不是认为以前的日子更美好,就是认为以前的人品质更高。
可惜,这两种认知都站不住脚。
现代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人类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你正在经历的每一秒,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整体过得最好的一秒。
以前的小孩儿并没有比现在的小孩儿更坚强,他们一样会自杀,只是媒体不发达,死了也引不起什么关注。
你说,我小时候身边就没有人自杀。你才认识几个人?本来自杀的人就不会数量特别大,如果人人身边都有,那还得了?
很荒谬的一个现象是,虽然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但总有很多人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不但我们现代人这样看,古代人也是这样看更古的人的。
我给你摘一段话,你猜猜是什么年代的句子:
“如今人名利关心,上了床,千思万想,那便得睡。”
看上去是不是像现代人哀叹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实际上,这是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里面的一句话。
《喻世明言》成书于明末清初,冯梦龙认为明末清初的人不如以前的人那么清心寡欲了。
可是,宋朝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看唐朝的人呢?唐朝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看晋朝的人的呢?人常说人心不古,我倒愿意相信鲁迅说的:
现在的人心,实在古得很呢。
鲁迅说这句话,是讽刺。我引用这句话,却是想表明,现在的小孩子并没有更脆弱。不要逼死了人,还侮辱对方心理素质不够。
如何走出来
不是每个受过父母伤害的小孩儿都会选择自杀,也有我这样没死成,活下来的。
活下来的人就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何走出童年的阴影,如何与伤害过自己的父母相处。
我很讨厌我的父亲,这一点我从不讳言,甚至经常在文章中提到。每当我写到这些东西时,总会有读者留言告诉我,要学会放下,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和往事和解。
我从来不回这样的信息,因为我知道读者是出于好意,但我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
我早就和往事和解了,但我决不会宽容,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放下和宽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我来说,彻底决裂才是真正地放下。
请允许我明白无误的告诉所有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要想过得幸福,首先必须和父母尽可能地决裂。
但是,我也明白,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是因为人的心理要求必须宽容,否则自己无法和自己和解吗?
不是。人的心理并不天然具有这种要求。大多数人会不得不宽容,是因为社会流行的认知要求你去宽容,否则社会就容不得你,其他人就会给你的发展设置障碍。
你害怕别人对你的道德鞭笞,你害怕发展路上的障碍,所以只好选择宽容。
实际上,处于我们这样的境况,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概率上,宽容都无济于事。
逻辑上,宽容是一个对矛盾双方都可以提的要求。用薛兆丰老师的话来说,凡是这种要求,都是无意义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一个人要求你去宽容的时候,他同时就是在对你的不宽容表示不宽容。反过来,你也可以要求那个要求你宽容的人宽容你的不宽容。如果他做不到宽容你的不宽容,他就没有资格要求你宽容。
你看,这是无限循环的要求,它毫无意义。
上面的话可能有点绕,您可以仔细读几遍,我相信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概率上,也没有数据显示,宽容会让你的父母改变或者让你过得更好。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因为人们道德水平在提高,而是规则和制度在健全。道德是好规则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不遵守规则的人,特别喜欢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而遵守规则的人,他们的行为会自然符合道德。
所以,对于受过伤害的人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宽容,而是一个允许我们不宽容的社会环境。
现在还没有这个环境,但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有一天它一定会到来。我们现在的不宽容,就是在为后来者创造更好的环境。先行者总是会做出牺牲的,我们的牺牲就是别人的不理解甚至非议。
我有很强的信心,社会认知会发生变化,因为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类似的变化。
倒退几百年,如果做妻子的没有生育,又不张罗着为丈夫纳妾,就会被社会舆论指责。丈夫宠爱小妾,做妻子的如果嫉妒,就犯了“七出”之一,丈夫可以休掉妻子。
现在我们回头看这些要求,肯定觉得荒谬,但在当时,这就是主流的认知,这就是社会对某个角色的要求。
同样,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当人们看到社会要求受过伤害的子女原谅父母的时候,可能也会觉得不可思议。
所有的不可思议,都是曾经的理所当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总是在挑战理所当然,直到它变成不可思议。
为什么总是针对父母
有人或许会说,你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指责父母,有没有想过父母也有难处?
我当然想过,但我思考的结果仍然是,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责任压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孩子。
原因无它: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父母和孩子在力量上是不对等的。小孩儿在生存上要依赖父母,所以天然处于劣势。
当我们看到父母伤害小孩儿的时候,我们会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明显的原因,那就是:父母有能力伤害小孩儿。
They simply can.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不要小看了这个原因,很多伤害就是这样产生的,甚至父母都意识不到——因为太容易了。
有很多父母,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威胁孩子说:“再不听话,不要你了哈!”然后就假装要把孩子抛下。
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拼命跟着后面跑。
对父母来说,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惩戒,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那一瞬间,他面临的是被遗弃和死亡的威胁。
力量的严重不平衡,常常让处于优势的一方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正在给处于劣势的一方造成伤害。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力量来平衡这种力量的悬殊。所以,从社会认知上,我们必须对父母更苛刻,对孩子更宽容。就像我们必须对政府更苛刻,对人民更宽容一样。
遗憾的是,两件事情上,我们都做反了。
结语
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肯定会招到一些人的谩骂。我也顺便告诉那些可能会骂我的人,你的看法我不care,我只是有点担心你的孩子。
还是那句我说了无数次的话,我写文章,从来不为反对任何人,只是想告诉和我想法相似的人,你不孤单。告诉那些在挣扎的人们,你有更好的选择,坚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