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删了挺多公众号,以亲子和感情的偏多。
因为他们的文风渐渐雷同地厉害,“孩子有没有教养,吃一顿饭就知道了“、“家庭和不和谐,看厨房就知道了”、“男人爱不爱你,逛个街就知道了”……
仿佛世间的事儿,就是那么简单。
不用点进去,也知道文章的机构、思路。大抵是:社会热点、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心理学知识、名人名言堆砌一下,再穿插一些个人看法、分析、总结,开口、结尾几个金句,OK,一篇文章大概就差不多了。
很多公号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用一个浅显的道理来说整篇文章,文章里面既没有严格的论证,也没有实际的情感。读还是读得下去,只不过读多了难免腻味,读完了,也不过是多听了几个新闻而已。
这样的文章不给人触动,不能成为经典,也必将被人所遗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写作培训班批量生产写手。写手几乎在不到一个月的短时间内,学会文章标题套路、行文构架套路、研究平台调性。这样一个模具速成出来,平庸的写手也就遍地开花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文人自清”、“看不清现实”。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大家都是碎片化阅读,严肃的文字没人啃得动,只有这种快餐式的文章才能让人读得爽。
这种说法,是流行于社会的,也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一种思想。
也对也不对。说快餐式阅读取悦读者,不如说是培养读者不思考的习惯,让大家的生活更无趣。这些细碎的时间,浪费得毫无意义:那些浅显不经推论的道理,读者其实不看也明白。点进去读,无非是希望在文中能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打开另一扇窗户。结果,读完了,依旧一无所获,平平庸庸。
我觉得,写出的东西,要么有用,要么有趣儿,要么能给人启发。作为写作者,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自己都认识不深刻的东西,写出来到底是忽悠自己呢,还是忽悠别人呢?
有些写手写作完全是为了变现,这当然无可厚非。“写文章的人”就不能“卖猪大肠”,这当然是强人所难。虽然质量不高,内涵不够,但既能救活自己,又能供养平台。只是身为读者,就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了。甄别良莠,别被一些自媒体拉低了眼界。
很庆幸的是,读者的眼睛大多是雪亮的。根据自媒体新榜的每日排名,久居排行前列的公众号,内容还是很不错的。有些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有些专注干货,解决生活的很多疑问。有些专注揭露真相,让我们看到社会上更黑暗的东西……
经典才能流传得广,流传得久。文章不是完成,而应该是新思想的凝结。
当然,报培训班有没有用呢?当然也是有用的,许多技巧,比如如何控制行文节奏,让读者更好读。一个东西多方面找角度,让你的思维更开阔等等。无论对于今后做写手,还是看问题都很有帮助。只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如何不被八股文控制,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持初心,就看个人定力了。
一个作者,无休止往人群中靠拢、失去感知生命能力、少有触动、少有怜悯的开始,就是失去灵性的开始。八股文看多了,写久了,这股灵性的溪水也终将枯竭。
写文路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