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观看了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回忆鲁迅先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先看三个训练目标:“读一读,概括事件;品一品,分析人物;练一练,学写旁批。”板块思路很清晰,既包含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三个层面的目标任务,又有教材重难点、训练点的明确指向,即这节课“教什么”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
2.整节课堂的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怎么教”的巧妙高明。在概括事件环节,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从12个片段选取2个片段概括内容,然后让学生概括剩余的片段,这样,既有方法指导,又有示范进行模仿,很有实效。
3. 分析人物环节更为巧妙,让学生从这4000字的文章选择片段进行组材,体会鲁迅先生的人物品质,既注重了文本的局部分析,又为整体把握做了铺垫。
4.最后一个环节,“练一练,学写旁批”,则是学生通过训练的方式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的思考:1.事件概括的最基本方法:人物十事例,七年级上半期就已训练过,还界学生花大量时间讨论吗?2.本课的导入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到了一个什么的童年鲁迅,引入鲁迅擅长在叙事中写人,导入本课,切题太慢。3.自读课如何上出自读课的味道?如何区分自读课和教读课?两种课型在设计上的异同点在哪?
第二节观看的是《作文细节》训练指导课。特点:1.重视创设情景,重视学生限时训练,重视学生当节训练,重视学生升级训练。四个重视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展示欲望,使课堂落实效果到位。2.有学生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再归纳方法。3.把写作训练落实在课堂。
我的思考:1.作文的训练如何突出章法,文无定法,但有章法。老师的范例就要起点引领示范作用。2.细节描写的方法,归纳不够精准,其实就讲了三点:巧用系列动词,调动多种感官、(五觉写事)、妙用修辞想象,老师却在来回绕。3.学生训练有提升空间,课堂容量太单一,就绕在“全方位感官”上,而系列动词的画面感,妙用修辞的语言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的形象感都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