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埃里克森《同一性与青少年危机》
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和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中成长的。互动意味着交互能量(相互影响),人影响外部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也影响人。成长既是一个生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三个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什么推动了生命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是“性”,阿德勒认为是“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
源于“冲突”,规范性冲突,即个人与社会规范之间之间的冲突,这是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必要步骤。每一次冲突的顺利解决,都代表着人的发展。冲突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形成神经症,为生命埋下隐患。
冲突背后的动力什么?生命内在的冲动,(种子一定要破土而出),活下来的欲望,繁殖的冲动,向上感,自尊与自信,一句话,生命是有活力的,有活力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提高了生命力,教育就是培植活力,使生命更有生命力,更能自由的驾驭外在的世界。
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各种冲突,在每一次危机之后再度出现而且逐次增强统一感,增强正确判断,并增强依照自己的尺度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标准而“善于应付”的能力。
一个有活力的人格是如何生长的?有时如何从适应生命需要——保持某种生机勃勃的热情——逐渐增强了能力的各个连续阶段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每当我们对生长有所了解时,最好不要忘记有机体在子宫生长的渐成性原则。概括起来,这种原则表明,任何生长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的方案,各个部分从这个方案中发生,每一部分在某一时间各有其特殊优势,直到所有部分都发生,进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为止。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这里内疚是道德发展的根源。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个时候应该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和成功感非常重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