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如此平和的心态,难逃一个“和”字,“和”是什么?今天写一篇题外话
大千世界,流连在世界间的你我,总是会碰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沮丧时,高兴时,待人接物的态度,遇事处理的方式都不会一样,生活中的我脾气暴躁,喜怒全写在脸上,心直口快常常会无意无心得罪别人。对此,老父亲常说我该平和自己的心态,“和为贵”!
时间在一天天一年年中流逝,我也在时光的流失中体验“和为贵”!
从儒家的角度看:“和”有多种意思,有唱和或随声附和,因此,便有了君唱臣和,夫唱妇和,以及“鸣鹤在阳,其子和之”等情形。
从道家的角度去看“和”的含义只有一个,即自然随和。以食品的味道为例,道家就有“五味六和十二食”之说,其中的“六和”便是指自然调和。道家认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上滑、甘谓之六和”。所谓“五味调和”的原发意义,便是以五味调配六和---都是“道法自然”的产物。
从佛家角度看“和”字它来源于“和合”二字,而“和合”一词是梵文Sanaha的音译。音译为僧伽,也有译作“僧”或“僧企那”的。无论哪种译法,都可以简称为“僧”。这也是佛门弟子称僧、僧人或僧侣的依据。僧伽的意译为“和合众”或“和合僧”。也可以译作“合”或者“众”。四种意思都表达同一个意思:僧团,即僧众或法众。所谓法众便是共同弘扬佛法的僧众。一般需要四人以上才能称“和合僧”或“僧伽”。因此,佛教界又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四众”为僧伽、如果把出家的尼姑、和尚等“四众”和在俗的男女居士(未出家的佛教信徒)家起来,则称“七众”或“七僧伽”。
“和合”是合起来的现象,和才是实质。“和”在这里的含义主要是协调,并兼有相同、共同的含义。其中的“理和”,用我们这写俗者的话说,便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以务实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弘扬佛法。
理和在这里是一条总原则,而为总原则所包含的六个方面的“事和”,则是其实施细则。
所谓事和的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居,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意是:大家修行的原则都必须遵守统一的清规戒律:在对待是非功过善恶的认识上,必须保持同样的见解;在衣食住行上,必须保持穿戴相同、饮食相同、住宿的方式相同;在物质利益上,必须做到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彼此间心平气和地探讨学识,探明是非,不能得理不饶人,更不可以直爽为由出口伤人;在心态上必须是心愿意向相同,想他人之所想,乐他人之所乐。
“和为贵”更是综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告戒世人,平心静气。善待周围的事,周围的人,我想还该加上一句善待自己!呵呵,或许想法自私,但是实在。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平和自己,少发脾气,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和和气气生活,快快乐乐生活,从而达到家和万事兴, 人和万事顺,民族和睦得安宁,国家永远保和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