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王煜全老师的前哨大会,这个是元旦之前就开始策划了,不过那个时候定的时间是4月19号,至于为什么改成22号,据开场嘉宾罗胖说那是他下的一个套,也不知是什么样的哏,反正我自己是放弃了本来要考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以及要去上海的行程。
自从去年八月无意间在混沌听了王老师的一堂大课后深受启发,此后便一路紧跟,不仅开始关注作为文科生从没兴趣的最前沿科技,前哨专栏、北大分享会、上海私享会、黑天鹅群主持人,以及被遗憾拒签的美国CES之行,都是积极跟进,认知上的提升、拓展指明了我的投资方向,并不仅仅局限于热炒的互联网+,而是科技+。
更关键的是奠定了开放拥抱科技的理念,以前分析政策主要是政治派系、人事调动、以及经济纲领、数据,现在开始着重关注世界前沿科技的论文、以及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并深入其间考察研究,虽然不能和浸润其间的行业大拿相比,但与各领域大拿的深入交流已经足以让我对制造业现状和未来有相对清晰的把握。
昨天文章涉及的政策分析在以前是不会那么深入的,顶多就看个PMI、非农数据,所以要不是王老师和前哨,也就不会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落实引导基金,更何况要不是美国签证被拒后的心有不甘腆颜邀请一聚,就不会有关于宗教、人性、科技、投资的交流,也不会有我现在方向清晰的文化事业。
对了,我关于教育的思考就是在上海听完老师一整天的分享及持续到深夜的深度交流的第二天早上,其时灵感思路喷涌而出,得出“阶层固化的征兆始于教育”的结论,富一代开始考虑传承仿效美国八大滕校,为子女建立属于自己的私校是水到渠成的事,先是商业对接、再是信任联盟,继而资源共享,再深建立子女共同成长的同侪圈,最后联姻,代代反哺自家的私校,阶层就此建立,当时我说湖畔、混沌必然是这个方向,也没用多久,上周湖畔成立自己的幼儿园。
去年3月份开始约朋友交流,起因很简单,每天写作两个多月后感觉把积攒十年的收获精华写完了,于是被迫找人交流寻找灵感素材,那个时候还是以采访为主,最大的收获是明晰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含义,每个人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同一概念、事物都有独特的角度,让我经常有大开脑洞的感觉,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隐约觉得与人交流似乎是不错的成长方式。
8月份随古大大参与一场历时六个多小时的思想夜宴,高密度、高强度、高精度的深度交流让我受益极大,从那以后如获至宝,成长的主要方式便是这人工深度学习法,物质、人脉、认知都有了指数级增长,所以我欣喜、感慨、恍惚于自己的成长,过去一年做的不错,然而愈成长愈焦虑,因为越往上爬,放眼望去全部都是领域精英、行业翘楚,他们在做人品格、认知高度、生活节奏方面都远不是我可以比肩的,见识过高山,自然会想着见贤思齐,对于一个以成长为最大乐趣的人来说,没什么比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更让人愉快的了,焦虑在我们眼里是唯恐停滞不前的慎独情绪。
跟前哨的小妹妹聊天得知王煜全老师每天的专栏录音基本都是张嘴就来、一遍就过,他是咨询出身,去年11月的分享从早9点讲到下午六点,仅中间午饭一个半小时,昨天的大会又是不间断讲4个小时,语调平和、节奏从容,就连以语言称雄的罗胖都说被王老师的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折服,就以罗胖的得到为例,看那些专栏大牛们的工作范围和强度,他们聚在一起对彼此能产生何等样的助益,如此正向循环,那个同侪圈是什么样的层次?!再看湖畔大学,翻看一下那些入学同学就知道我为什么会说阶层固化征兆已现,然后就是真的焦虑。
再回头看现实中即便是积极上进的人,要么认知不够,要么决断不足,要么执行力不强,经常看的我一声叹息,却也无能为力。至于更多的还处在迷茫不知方向的人,还真不是外人可以引导的,得从内心觉醒。
这个世界,高手其实并不多,修炼的方法正确,只需要戮力打磨就是,莫要辜负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