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心情,应该是既包括心,也包括情。虽然仅是一个词语,但说的却是两码事。
心,即心思、想法。情,即感情、情绪。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是有如下必然的现实。
其一,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空前的老龄化阶段。从一些统计的数据看,老年群体相当宠大,而且增长的势头锐不可当。
其二,独生子女政策从实施以来,已经有八0后、九0后、00后这样的称谓了,他们已经自觉与不自觉地成长为:在单位上是中坚力量,在家里是一家之主这样的一种状况了。
其三,网络和手机大有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只要抬眼一看,准能发现出一些问题来。那些“低头族” 们总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随时出现。他们是怎样地在忘我和忘情工作的,就可见一斑了。
平时,因工作忙,少与家里人联系,少回家看看,即便千挑万选、下了多大的决心,回了这一趟家,可又有多少人是带着排解老人的孤独寂寞,而真心诚意地陪伴他们的父母呢?
上班忙、生活压力大,还有自己的小家要忙乎,每个作父母的应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但有的子女一年、甚至几年,都没一个电话打回并不算遥远的家。更有甚者,几年十几年,都不曾回到那个把他哺养大了的家。家里的两个“老家伙”是死是活、生活得怎么样,好像压根儿就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己呢,却在一旁躲着清闲,享着清福。
这样的人心,未免也太歹毒了。没钱回家,这不是理由,没时间联系,更是弥天大谎。
难道,他们就不曾想过,自己的将来也可能会完全沦落至此吗?会的,完全有可能,别带侥幸心理吧!
能够回家的人,也许还良心未泯,他们至少懂得看望也有尽孝之意。
但仅此这虚看的一眼啊,父母除了心头热乎和为那热乎不停地忙乎,还能得到什么呢?
子或女尽管两手空空回家(带来的仅是一家小三口的衣物和零食,却没有一件是父母可吃可用的实惠),父母却把他们的回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没有奢望,亦没有诉求,回来了、见面了,比什么都好。以前所有的怨言,都一笔勾销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是实打实的无私。他们脸上的那些在孤单岁月里,从不曾有过的荣光,很快就出卖了他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
尽管他们走不动了,步履蹒跚,却用脚下的碎步、手上的缓慢,表达着他们的快意释然。
煮出的饭莱,米是硬的,肉菜也是硬的,咬不动、嚼不细,根本就没打算自己要吃下多少。当然,盐味重了,重了啊……
饭后的锅碗瓢盆,依然是老人们自己动手洗。那里横七竖八躺着的一大堆,是平时两个人的三五倍。
等灶上的一切,都收拾完毕后,两个老人辗转卧室,再慢条斯理地铺好床铺,这些干干净净的被子床单枕套,是提前就备好了的,很可能只为这一个夜晚的一次使用……
没什么事再做的了,一家人难得坐到一起,老人们只想得到他们在外面工作和生活的一些信息,为的是免去日后的担心。但哪个有闲功夫和他们吹牛呢?
这一家三口,三部手机,正各自忙碌着。更小的在打着游戏,声音刺耳;大的两个呢,两个都是网谜,正犯着网瘾。
“我们的事,你问那么多干啥,又帮不上忙……给你们说,你们也不懂!”
一句硬邦邦的回答,使再想问的话没了着落。
在旁边,也只能是在旁边了,索性再呆呆地坐一会儿吧,等等看,也许他们会主动说些话,毕竟平时见面少、电话联系少,既然到家了肯定有话说……等了多久,他们照样在忙自己的“活”,兴趣正浓。两老人居然成多余的人了!
睡觉吧!“你们也早点唾”,便朝自己那熟悉的屋子蹒跚走去。
第二天早上,一家子走了。背后,两双行将就木的眼睛,在目送着他们。车一溜烟地开远了。
____这样的回家,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回来、吃一顿、住一晚的看望,不是天方夜谭,也并非危言耸听。在手机流行、人情薄如纸的今天,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事实。
身体回家了,而心思和情感,却无法回家,这样的回家又有何实际意义呢?平时远隔千山万水,交流不畅,电话上的虚寒问暖,觉得费劲,那为什么到了身边,连一句普通的问候之意都没有了呢?
孤独的老人们,尤其与外界隔绝的农村老人们,当走不动路了、当吃不下饭了、当残病复发了,子女们可曾问问自己,该对生于了斯、养于了斯的他们,做些什么吗?谁又能保证今天的他们,不是将来的自己呢?
也许有一天,死时的他们,身边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尸体腐烂了,却还躺在床上呢!
但愿这样的事,不要发生在社会已经走向文明的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