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到的概念:
系统1、系统2、感觉、直觉、解释系统、决策系统、系统1的第二次启动效应
一、收获、问答与提炼
进一步将系统1和系统2进行拆解,系统1包括感觉(眼耳鼻舌身意)和直觉(第四层进行拆解),系统2包括记忆、觉察和计算(这几个词就透露着理性)。
解释系统的第一个路径:对象A输入到解释系统,系统1启动,对象A通过感觉接触,做出直觉反应,系统2的记忆将零散的记忆碎片提供给系统1,由系统1给出可以解释的判断,系统2对解释结果做审核,慵懒的系统2基本上不会启动觉察,就通过了审查,随之输出解释结果A'。于是,一个完整的解释过程就结束了(大概持续0.02s),而这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大脑的工作流程。
解释和决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解释系统只能得到解释结果,决策系统会驱动决定和行动。【如果对大脑的工作机制不了解的话,很难会想到它们之间有差异,一般直接混在一起,忽略解释过程,直接给出决策。】
解释系统的第二个路径:首先,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获得信息输入,然后直觉和记忆组合发现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形成一个中间解释结果,并激发一个决策行为,调用系统2的计算功能,得到一个新的解释结果,并作为输入端重新回到系统1进行解释,重复路径一的过程。【一般出现在难度不是太大,系统2顺利启动,并愿意接受挑战的情况。】
解释系统的第三个路径:该路径可长可短,无论长短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无法解释,无论是系统1的超快速解释,还是系统2的计算都无法获得结果,这时系统1的直觉就会取代一切判断,得出一个放弃的解释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会抑制系统2的觉察能力,理性就不会发挥作用了。同时,系统2还会从记忆中调取各种各样的场景,只要是失败的、受伤的、害怕的场景都会被添油加醋的加入到解释结果中,让自己彻底相信,系统1说的是对的,就应该放弃。这个效应也叫“系统1的第二次启动效应”,当系统1在系统2分析计算无效之后再次启动,通常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放弃解释。
以拖延为例,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之后,解释系统快速地形成解释结果A':“这个事情很重要,我要做好它(悄悄地提高了难度)”、“这个事情太简单了,还有的是时间”等等。由于解释系统中出现循环的过程(系统2计算的结果,会有系统1形成最终的解释结果),所以,一旦出现自我欺骗的情况,就会很容易在内心自我加强,越是强化,越不能开始任务,最后就一直拖到自己崩溃为止。
[总结]系统2虽然会计算形成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最终是由系统1再次解释的(有的人看似非常理性,只不过无法觉察自己的感性在起决定性作用罢了)
[提醒]要观察自己的“放弃”,因为系统1第二次启动时,我们就会自我欺骗,然后出现放弃等情况。但是,我们要多问一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放弃了呢?
二、感受、思考与关联
昨天晚上尝试用流程图绘制解释框架展开的三种分类,进行不下去,今天看了永澄老师的流程图,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没有相关基础,难以条理清晰的梳理出来,当然这也需要强大的逻辑分析功底
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深入了解之后,刻意练习觉察能力,慢半拍,会出现什么神奇的效果呢?
【刻意训练】慢下来,针对三种过程,分别找出自己实际经历的案例,在何种情况下启动了哪个解释进程?
我现在正在经历着进程3的过程,夜里23:43了,有些困了,对于进程2和进程3还没有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也没有完成(感受3)里面的刻意练习,但是想去睡了,想要放弃完成今天的思考任务了。也不太对,有点刻意往上凑,再慢一下,系统1在感受到这件事的时候,做出了什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