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之前的文章,有妈妈跟我们说:
我很努力地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了,但是一旦他发脾气的时候开始打我,咬我,我就气到不行,难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了,我还是要无条件接纳吗?可是这个时候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对他大喊大叫了:“你怎么能打妈妈呢?你为什么这么做?”甚至抓着孩子前后摇晃,我感觉孩子一下就懵了。
我是不是又做错了?
如果这个妈妈有一定的情绪感知能力,这个时候就会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我现在有点不高兴了,我不能够接受孩子一直打我,这让我觉得不舒服。
当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去用合适的方式去向孩子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想办法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去引导孩子合适的表达方式,而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情绪三大能力当中的另外两个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家长如何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家长可以也必须表达情绪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倒我们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负面情绪,除了接纳,家长和孩子一样,可以表达情绪,也必须表达。现在市面上很多育儿方法都告诉家长要尽可能地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对孩子的伤害。以至于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向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的。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会损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是不能够发脾气的,甚至是不能表达情绪的。
如果家长无法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和发泄,那么当情绪压抑太久,就会变成人无力承担的负担。无法忍受之后的爆发,伤害性其实会更大。比如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一些表现的时候就会一直让自己忍忍忍,忍到最后终于爆发,甚至会演化为暴力行为。事后,家长又开始后悔,陷入深深的自我谴责,然后继续压抑这种情绪,变成恶性循环。
如果家长无法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就会承担起处理负面情绪的压力和责任。当家长压抑情绪不表达时,孩子是能感知到的,这个时候孩子是不安的,他们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很多表现,似乎是在挑衅父母,其实是在帮助家长把他们压抑的怒火发泄出来。
1、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表达情绪,但不可以伤害别人的人格。
所以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尝试一下“我信息”:被打了,我会觉得很疼。我很生气。我觉得很烦。我很担心。 这样对方会知道你的感受,但是不会因此受到伤害。
我们很多人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都会冲着孩子讲“你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可以打我?你又偷懒了,你怎么还不收拾你的玩具。你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你真烦。你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你总是不听话。
那听到这样的语言,我们会有什么表现呢?我们会觉得自己真是糟糕透顶了,是自己造成了对方的坏情绪。我们会启动我们的防御机制,我们也会冲着对方喊,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我?你的东西还不是没有收拾?也或者,我无力还击,赶紧逃离。
潜意识里我们会觉得自己真是糟糕透顶了,是自己造成了对方的坏情绪。自己是不该存在的。这样的表达是会伤害对方的。
2、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
你可以找一个比较能够接纳自己感受的人,跟她聊天、吐槽;你可以去大跑、运动;你可以听音乐、写日记;你也可以在你的房间或者卫生间里大喊、大哭;你也可以打沙包,打靠枕等等。你要有意识的这么去做,不要等到情绪失控。
我有一天下班回家特别疲惫,还遇上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然后这个情绪一直压着,直到我察觉自己已经到极限,我觉得我脑子充血,喉咙堵塞,心脏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那个状态几乎是任何一个人跟我说话,我都会攻击那个人。我躲进厨房,拿起一个塑料瓶子狠狠地向地上摔,摔了第一次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摔了第二次,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地那种。这一次,我觉得压在我心里的怒火终于释放出去了。然后我就可以去思考了。思考我究竟因为什么事情生气,这件事情为什么能够让我这么生气,我可以怎么去解决。
如果孩子在旁边的话,你要让孩子知道真实的原因。“我现在非常生气,因为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太高兴的事情......我需要自己冷静一下,我可能会喊,可能会砸抱枕,但这不是你的错。”事后你也要去关注一下孩子,看我们的表现是否吓到他,或者孩子是否误解我们生气的原因。及时安抚孩子,并纠正原因。
3、拓宽自己的接纳程度
世界不一定总是如我们所愿,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接纳程度。
我们总是觉得如果外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内心希望的就好了,这样我就会很平和了。如果孩子如我所愿,每天乖乖地吃饭,乖乖地看书,乖乖地睡觉,我让他干嘛就干嘛该多好。而实际上,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把控的,外在也是永远不断变化的。孩子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是会有很多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表现,但这些可能只是孩子的特点。而下个阶段可能孩子就出现不同的特点了。
去了解孩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很多家长无法理解两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去破坏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特点,我们就会知道,孩子是没有办法去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的,而且他这个年龄正处于对事物好奇的阶段,也不明白一些行为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了解了这一点,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接纳度就会高,也更明确哪些是可以提供给孩子的,哪些是自己心爱的,要先藏起来的。
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大脑还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很强的情绪表达能力和调控能力。虽然可能他们已经能够说很多话了,但是他们的智力发展还没有能够支撑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前逻辑思维,他们不能够去假设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也没有对整件事情综合考虑的能力,所以当情绪出现,他们就会立即受情绪控制无法逃脱。孩子没有办法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这种能力需要慢慢培养。
1、倾听而不是去解决孩子的哭闹
我们常见的解决孩子哭闹的方式有,把孩子扔开,不管他;对孩子大吼大叫,让孩子停止哭泣、发泄和表达。接纳,才是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最好的方式
孩子哭闹的时候,也许是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的忽视、训斥只会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对的。 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家长更加强烈的愤怒。孩子慢慢封闭自己。这样是没有办法发展调控情绪的能力的。
费利奥莎说:孩子要得到接纳他的怀抱,要感到足够温暖,才能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
2、帮助孩子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
当孩子用哭闹、打滚、打人、摔东西方式表达情绪时,用语言描述孩子的情绪“你太生气了”“这让你非常不舒服”“我知道你很难过”“接受这件事情确实太难了”。这样的描述除了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也会帮助孩子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3、明确界限
家长要明确自己的界限,你要知道孩子的哪些情绪表达、发泄方式是你可以接受的。比如哪些东西是可以扔的,能不能够接受孩子打自己,可以接受哪种程度的,或者可以接受孩子打哪里;如果都不行,哪些是你可以接受孩子用来发泄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
注意: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允许孩子用激烈的方式表达。只要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这不是暴力,这是能够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的方式。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自己的房间里喊一喊;准备一个“情绪抱枕”,允许孩子去捶打,去扔;如果孩子愿意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这也是很好的,你可能发现孩子在不同情绪时使用的色彩也是不同的。
之后,孩子的情绪将重新回到正常状态,他也许就可以更加清晰地与我们表达他的需求。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显然是在无助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孩子打你,其实是需要和你有身体上的接触。
家长明确你的界限,如果你可以接受孩子打你,那你温柔地把他抱在怀里,任由他捶打,当他感受到你的安抚,他会很快安静下来。如果你完成不能接受孩子打你,那你就别让孩子把你弄疼,待在旁边等待或者直接带着孩子去捶抱枕,等孩子稍微放松一些的时候,再向他张开双臂。
经过反复这样的体会,孩子就会知道,情绪并不会把他吞没,而且也不会损坏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会过去的,孩子慢慢地建立起安全感,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或者说,他自己调控情绪的能力就会发展了。
文章来源:歪歪兔早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