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柔漪
以人物为中心,通贯古今,记录了无数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或许你没有读过《史记》,但是你一定听过这些故事。
《史记》第一篇为《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诸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司马迁为后世描摹和树立了华夏民族的道德楷模,人格典范。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功过分明,皇帝始于嬴政,一统利益民生,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也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但是秦朝实施暴政,二世而亡。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史记·陈涉世家》
为平民义举立传,把人民当作英雄,敢于用《世家》记述陈胜、吴广的壮举,这是司马迁的史学创造,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胜发难,记述人民英雄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先,触动了廉颇,司马迁用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成为千古佳话,也成为中国美德。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同中外的丝绸之路。“凿空”是司马迁为张骞独创的词语,两千多年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中外交流之路,与世界联通。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开纪传体先河。《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是十二篇,是写帝王的;《世家》三十篇,是写诸侯的;《列传》七十篇,是写名臣将相和社会国家代表人物的。这三体在一百三十篇中,占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
史记最好的一点在哪儿呢?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写了四千多人物,精雕细刻的人物就有三百多。比方说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有什么样子的志节和遭遇,?那是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实录,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史记》首创了民族史传,里面有《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等,司马迁写出了一部多民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就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其实《史记》的总设计师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就是想要写《太史公书》的时候,司马谈说汉兴海内为一统,那这时候明主,贤君,忠臣义士,这些事情是我们应该记录下来的。
司马谈临死时候的期望,就是要让司马迁修这个千年之史。
因为父亲没有写完,他要写完的,不能辜负的,是这样的一个信念,所以这是父子两代人的精神传承。
司马迁生逢其时,不仅游历了大汉的江山,而且他的父亲口传身授,自己又转益多师,其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诵古文,后来他跟孔安国和董仲舒学。后来二十岁的时候,父亲资助他离家壮游山河,记下他看到的一切,这些就为他写出《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
司马迁说:“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一直也跟随汉武帝,也是见证过历史的,做为汉朝史官的责任,任太史令。
掌管历史,不仅要记述先贤,还要实录当下,司马迁小时候就想要做史官,父亲要他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
司马迁的故事,是跌宕起伏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史记》这本巨著,是万千历史果实的凝聚。
从古至今,尧舜大禹美德,越王勾践的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屈原投江的家国情怀,项羽诛灭暴朝秦政是他的功绩,但是他骄傲而又暴躁,有人才不能善用,是他失败的原因,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
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群贤会集,千秋功过,皆在青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
后来的“李陵之祸”牵连到了司马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即为不孝,身受此刑,为世人所笑。
生,没有脸面祭拜父母;死,也没有颜面葬入先祖的坟墓。那时“肠一日而九回”,在家惶惶不安,出门不知所往。
这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耻辱,汗透衣背,念起父亲临终托志,司马家世代史官,父子两代太史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所以面对祸事,只能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学习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
也是他的一个转折点,受了腐刑,忍辱负重,在逆境中奋发图强。
死也要死的有价值,所以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著作《史记》,万世不朽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的方式让观众更加了解《史记》。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天地永恒,青史永新。读历史,不可不读《史记》。
“炎黄子孙,千年不改,万年不变”
我们都是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