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跨过那扇门 和你好好聊聊
1
昨天听朋友A说了一件最近让她气炸的事情。
她和几个朋友合租在三室两厅里,住进去的时候大家相约,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如果有一方要休息的时候另外一方就需要停下手中滋生干扰的事项或者以极轻的动作迅速完成。
最近连续几晚她都加班到10点多才回,回去忙着洗漱。突然有一晚,其中一个室友B冲到她面前,“都几点了,还在洗衣服(用洗衣机)),你到底要弄到什么时候?” “这衣服不是我洗的呀” “当初都说好了互相尊重,你这都是第几次了,这样下去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听完这段话A呆滞了好一段时间,反应过来就想跟B干一架。
“但后来想想我还是忍住了,一起住也没必要这样,可我当时就很委屈呀,我每次回去都很小声的呀” 现在说起这件事A还是一脸的委屈。
2
对于有合租经验的人来说,多么熟悉的场景呀,没有撕过逼的室友,都是上辈子相爱的天使。但我今天不想聊合租撕逼大法,只想和你聊聊她们为什么会争吵。
有没有发现,仔细研究部她们的对话,室友B语句中基本上都是“你到底”“”还”“都是第几次了”“这样下去”” 之类的字眼,这些看似平常的词汇组合在一个句子中仿佛像一把利剑一样,瞬间就能勾起听者的逆反心理。
说者: “你到底要怎样”(自觉台湾腔)
听者: 我天,我没有要怎样呀
说者: “你这都是第几次了”
听者: 不就只有今天一次嘛
说者: “你这礼拜总是迟到”
听者: 有吗,这礼拜不就2次嘛
当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总喜欢使用绝对化的结论,用言过其实的方式阐述对方的行为。但往往这个时候,听者就可能瞬间持戈相待,做出不友善的回应。
仔细回想下我们最近使用带有评论性(例如“总是、从不、到底怎样”)的词汇,对方是什么反应呢?
3
现在我们来思考下,为什么在交流中我们都爱进行人为加工,使用那些言过其实的词汇呢?使用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一、提升信息点关注度,引发听者共鸣
①引发关注
如上图所示,在双向交流模式中,我们能够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信息实时接收对方的讯息。为了能够最大化的减少信息传播的噪音干扰,我们往往会将信息人为加工以获得最大的关注度。
就好比,你跟一男生说外面有人找你,他可能会说;"哦,谁呀"
如果你跟他说,外面有个超级漂亮的女生找你,他可能瞬间人影就不见了。
②引发认同
信息需要在较为一致的沟通背景下才能实现传播价值,当我们在向他人传递信息时,需要获得群体认同从而实现自我沟通认同。所以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让更多人相信我们传播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我们会人为加工信息,使得信息在相似的背景下能够传播。
二、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群体认同度
人生在世,谁没喝过几碗“鸡汤”,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爱读“鸡汤”呢。
心灵鸡汤的逻辑就是我指着一辆法拉利告诉你:“好好努力,将来你就能开上这车。”你反问我:“你不努力吗?那你的跑车在哪?” 我只好继续告诉你:“一个人幸福与否,在于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内心的认可,不在于开什么车。开法拉利的往往没有骑三轮的幸福。。。”
明白了嘛,我们喜欢增加评论型的词汇,无非就是想显示出我们比别人牛逼。
嗯,看起来确实牛逼。
三、增强沟通效率
这点就不做细项阐述了,无非就是你吸引了听者关注,减少信息过滤程度,随后我们的经验会告诉我们“看,还是要这样沟通才有效果吧!”。
4
其实仔细看来,我们爱使用自我评论也是利己性因素造成,我们想获得别人的认同,让大家觉得我们的信息很可信很有价值,或者让别人觉得我们的判断很准确,我们就将事实进行人为加工。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始终是站在谈话主控者的角度,久而久之我们大脑就形成思维定式 “哦,你看将事实加工过多好,这个方法真有用!” 。这就像是一个触发器,一旦碰到我们需要掌控谈话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人为的进行信息加工。
5
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沟通方式?
想要改善沟通方式,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引发逆反心理与反抗机制的是情绪,我们可以在和平沟通情况下减少使用评论性观点以提升沟通效果,但如果就像文章开头的已滋生情绪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在沟通交流中,如果情绪一旦滋生,将像“守门人”一样阻塞着我们与外界交流的出口,对于一切外来信息都将由情绪第一时间进行过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跟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对话结果只会让你崩溃。
下面将针对以和平交流为目的的沟通提出几点意见:
1、投石问路
明确对方情绪阻塞程度,通过小方式进行试探,判断对方是需要进行情绪发泄还是单纯无理取绕(这两者是不同的),如果对方反应激烈、言辞犀利,则采取短时避让政策。
2、明确沟通目标
每一场沟通都是有目标的,对于情绪中的沟通交流,我们更应该明确交流的目的。
●即使我现在很生气,但我还是想跟你好好谈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交流目的
●我知道你很难过,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想和你聊聊----这是交流目的
●没有目的,我就想和你吵架----请出门往左走,到厨房拿好刀具
所以不以达成目的为主的沟通不是有效的沟通,面对有情绪的人,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我有没有必要和他沟通,我要沟通的目标是什么,是解决问题,倾听想法还是帮助他疏解情绪,带着目标去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3、场景切换
对于“守门人”坚强的防护,并已发展到无理取闹的程度,需要将沟通进行场景切换。
人类大脑的情绪处理采取双轨模式。当遇到外界刺激时,信息会传入大脑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会产生最基本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本质上都是古代动物适应生存的反应。如看到一条像蛇一样的东西,就会自动产生恐惧。同时该信息也会传入大脑新皮层,而大脑新皮层会进行判断,比如研究一下到底是绳子还是蛇,如果发现是绳子,就会向脑发出信号,要求其停止过激反应。但很显然,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反应是很快的,而判断是要花时间的,结果就是人易于先产生情绪,然后再可以用理性去关闭它。
所以人来对于情绪有本能的自控能力,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转换。这段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切换、空间切换、关注点切换等方式进行场景转换。
比如,一个客服接到客户投诉,在长时间劝说无效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其它人进行对接,并跟客户说:“先生,您好,介于您的问题短时间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我已经将相关情况上报,下面我们的经理会亲自来服务您,希望能够将事情圆满解决。”在这情况下,他需要重新转换大脑,调动新的大脑感知方式,慢慢的客户的情绪也会得到疏解。
4、讲事实,讲事实,讲事实(很重要)
重点来了!这一点不论是针对情绪型沟通还是和平型沟通都很重要,解决差异化沟通的方式就是摆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再阐述观点,可信度强的谈话应该是:事实+论点+建议+预测
在一场谈话中,如果要劝说某人不抽烟
不要说你迟早会害死你自己
而改说“你心脏不好,烟中的尼古丁含量将会减少肺部的含氧量,导致呼吸不畅。我觉得你应该戒烟,否则你这样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心脏情况恶化,整个身体都会受影响。
所以,请学会用事实来讲话,不仅能增加可信度同时也能最大化减少反抗心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开始的那个案例,B应该明确他们沟通的目的是让A能早点完成洗漱等干扰事情,并且以后还能和平相处。但面对室友B已经滋生的情绪,A 进行试探后发觉情绪抵抗严重。为了大家着想,应该暂时性进行时间场景转换,让B冷静下。A可以再于第二天跟B讲清事实情况(并不是她洗衣服),并向B传达她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不是吗?
所以你愿意打开你那扇门,让我进去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