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鸡汤文,到底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朋友会批评我,在朋友圈里发了太多的鸡汤。我也常常反省一下,是不是总是给了鸡汤,却没有给鸡肉。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另一位朋友发的两句话,我才知道,我应该深刻的“反醒”一下自己,而不是“反省而不醒”。
之所以喝鸡汤,是因为肉被别人吃了。
You have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Because someone else already ate the chicken.
鸡汤里,有没有鸡肉?
这是个餐饮学上的问题。鸡汁高汤,是不需要出现鸡肉的,因为好味都在里面了。
鸡汤文里,有没有鸡肉呢?
这就是个写作上的问题了。所谓的“鸡肉”其实就是要给一些干货。但是干货这个东西很明显的,它跟“鸡汤”是两种不同的需求。干货需要在工作上、思想上有所触动,用以解决问题;而鸡汤呢?就是心理上得到慰藉,以期在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抖擞精神,继续再出发。
如果我们这样界定了“鸡汤文”的用途,那么写鸡汤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我觉得应该没有人天生就想去写把文章写成鸡汤文。也许他只是想表现一种情绪,或者说明一种心态,但是恰恰是在写作过程当中这种情绪和心态没有修饰的去展示出来,让读者有了认同,“于我心有戚戚焉”;大抵,这类文章就被划分鸡汤。
当然,在此类文本的写作过程中,有些难以自控的情绪会得到宣泄,甚至是过度的发射,就很容易陷入了自我的情绪之中;于是一些只有自己懂,或者认为别人应该会懂的东西就会出现;这类小众而私我的文句,有些时间并不能让受众完全能够明白或者接受,却让写作者得到了言说上的“高潮”。大抵,这类文章就成为了“自嗨型的鸡汤”。
我不反对鸡汤文,我反对的是“自嗨型的鸡汤”。
2. 鸡汤里有没有肉?问厨师吧
有些时候,我会去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鸡汤文?就像为什么会有人喜欢一边涮一边烤的火锅一样,它总是有自己的受众和客户。这是一种爱好和选择。
从鸡汤文的角度来看,这种爱好应该来自于“汤”的水分,以及“汤”的滋味两种偏好;如果要再附加一个原因的话,那么就是社群的偏好——使自己成为这一类人群中的一员。这个就跟“吃货喜欢和吃货”的原因是一样的。
因此,汤的滋味,只有炖汤的人还有喝汤的人知识。有人说好,有人也会说不好。众口难调,天经地义。说好的人,会想去探求烹饪的秘方;说不好吃的人,若是弃而不饮那是真的无爱,若是追根究底的想去问“有没有肉”,那么其实是另一种“真爱”。
那么,鸡汤里有没有肉?
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鸡汤文的可读性。
并不是每一篇过10W+的文章才有可读性,很多的爆款文章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时运未到就算是莫言写的文章也会缺少读者,时运到了,我写的文章加上“莫言说”也会提升一些阅读量。
那么,可读性又是什么呢?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比如说有些人认为文章一定要有故事才好看,故事一定要有起承转合才好看。有些人则认为在文章当中,一定要有自己未曾接受过的知识——干货——才好看,没有干货的,再精彩也是不好。
然而,当我们去细想一下那些座在大学课堂里面的日子,你会发现有两种人让你印象深刻。一种是老教授。老教授们在讲台上面说的种种知识让人感觉很枯燥、很无味,然后恰恰这些知识却是我们最有用的。而另一种人恰恰相返,则那些刚刚毕业,踏上讲台的小助教、小讲师们,他们会说一些我们能够听得懂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除了经验分享或者他们的自我表述之外,对于未来的我们影响并不是很大。
撰写鸡汤文的人其实也是有两种,一种就是老教授,另外一种是小讲师。
3. 如果你来煮鸡汤,那么就把鸡汤好好熬
高端的鸡汤文一定是反复熬煮。
这句话其实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写下的第一句。也是我所锁定的这篇文章的文眼之一。但是,我却没有急着把它爆出来,甚至把它放在标题,高高飘扬。而是留到了现在。我觉得时间到了。
这算是厨师的心法吧。虽然我也不是一个好厨师;但是偶尔的心血来潮,却可妙手偶得。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佛跳墙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
制作这道美食,工序十分繁琐。佛跳墙的原料有十几种之多,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要充分体现每一种食材的口味和特点需要先将这十几种食材分别独立制作成一道菜,再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以上,这种味道才能真正达到醇厚的特点。
广式的靓汤,就是要煲出来的。而闽地的佛跳墙则是所文火煨制推到了一个高度。时间,在这里成为了美味的一种保证(这一句,很舌尖)。写鸡汤,也是如此;尤其是你想写出好的鸡汤文,一定要好好熬。
熬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去掉那些很难被理解的东西,或者把这些重要的东西用另外一种方式讲清楚。需要去考虑到受众的喜好;也就是做成别人想吃的那样。其次,要注意不要过于浓缩。鸡汤中的那些道理是需要故事或者软文来做支撑的。因为它们重要,所以更需要火去煨。在这种过程中,我们把文章不断的修改,不断的提炼,但是又不能过于浓缩——过度浓缩的精华,会让人觉得很干燥,所以就是干货往往会让人阅读起来虽有收获却枯燥。
4. 小结一下YO
我来分享一下“熬”的四个步骤:
1. 去杂质:把不当的东西去掉——有些时候,不是直接删除,而是另存一地,也许可以做为新文章的思路;
2. 加干货:你一定在某些地方突出一些实用性的内容——比如我现在做的事情;
3.提口感:让文章读起来更顺畅一些,顺滑很重要;
4.试口味:自己读一遍,看看爽不爽;然后要想一想受众,不要自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