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25日 星期五 天气晴
8月25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19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可信威胁”。
在正式介绍这条理论前,我们先来说另外一个很好懂的小理论:讨价还价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下,有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叫做博弈论;博弈论中有个小小的分支,叫做“讨价还价理论。”
什么叫讨价还价理论呢?很简单:在任何一个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关系里,人可以使用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两种方法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中:内部威胁是指在不终止长期关系的前提下的威胁。
外部威胁是包含了终止长期关系可能性的威胁。
然而,甭管哪种威胁,只有可信威胁对讨价还价,才是有效的。
理论比较绕口,举例解释一下:
小红有个男朋友,叫小明。
他们的恋爱关系,是一种“长期关系”。
但有一天,小红觉得,小明对自己的爱,还不够。她想要重新切分蛋糕,重新分配利益,让自己在这段感情中,付出得更少一点,获得更多一点爱。
这时,小红就可以有两种方法来刺激小明的爱:
(1)小红可以使用内部威胁(即在不终止长期关系的前提下的威胁)
比如,小红可能这样对小明说:小明,今晚你请我吃烛光晚餐,否则,只能睡客厅沙发。
你看,在不终止两人情侣关系的前提下,小红以性生活的质量作为威胁,为自己谋求来自男友的更多的爱。而小明权衡一下后,多半会选择让步,以避免晚上睡沙发。
(2)小红也可以使用外部威胁(即那种包含着终止长期关系可能性的威胁)
比如,小红可能这样对小明说:小明小明,最近有件有趣的事儿,我单位的小吴最近对我频频抛媚眼,你说他是不是喜欢我呀?
你看,如此一来,小红用小吴的倾慕侧面反映了自己的异性吸引力,进一步暗示了自己若终止了与小明的情侣关系,还有更多的外部选择哦。小明以此有了竞争的危机感,决定多爱小红多一些。
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都认识清楚了,那什么是“可信威胁”呢?
很多时候,如果人给出的威胁会使自身受到大量的损失,那么根据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对方会觉得你这些威胁是空洞且不可信的,你的威胁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效力。
比如:如果小红在讨价还价时这样说:小明,你爱我多一点吧!不然,我就杀了你全家!
这个威胁,多半无效。因为小明直到,这个威胁杀第一百自损三千,小红不会真的这么做。所以小明也没有觉得首次胁迫,该什么样还什么样,当成了玩笑,跟没听见似的。
而在小红外部威胁的例子里,威胁的效果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给小红抛媚眼的小吴长得帅不帅。
外部威胁的效力在于,如果长期关系中的利益分配不能使威胁提出者感到满足,她会终止关系,接受外部选择(小吴),而自己不会因此受到损失。
小红外部威胁的潜台词是:小明,如果你对我不好,我就甩了你,跟长得帅的小吴在一起。
但如果这么说:小明,如果你对我不好,我就甩了你,跟长得丑的小吴在一起……威力一下子就没了。
年轻人谈恋爱时,都喜欢扯出一些其他的追求者,这其实是基于人在无意间会不停给出隐藏的外部威胁来使自己获得更多讨价还价的话语权。
这个理论基本适用于所有的长期关系,从感情到职场,从外交到民主政治,等等等等。
最后,留给大家几个特别简单的小思考题:
(1)小时候,您与父母吵架,动辄威胁他们说,你再骂我,我离家出走!然而,并没有是那么用。长大后,您在外地求学,有次吵架了,你说,我过年不想回家了,结果立马奏效,这又是为什么呢?
(2)为什么有的人,想让老板给他涨一点薪水,只会跪求说:请您为我加点儿工资吧,我最近满了新房子,媳妇又生娃,生活压力特别大,您不加钱我活不下去啦。
而有的人,却会在茶水间闲谈的实话,无意间说出自己受到了猎头公司发来的几个offer……
(3)世界上有ABC三个大国,A国打算从B过进口石油,但B国开的价太高,一直谈不下来。这时,A国的对外新闻媒体,频繁报道A国领导人出访同样具备石油资源的C国,可是,C国仅仅是个小国家,A与C国的关系的战略地位也并不突出,那么A国媒体,为什么还要重点报道呢?
(4)韩大爷去商场里买衣服,看中了甲商铺的某件衣服,但价格太高,迟迟讲不下来。这时韩大爷既一边砍着价,一边又将一只脚卖出商铺,身体做疲倦且四处打量的状态,然后眼神游离间,突然来了一个聚焦,目光落在了另一家商铺,并且好像很惊喜的样子说了一声哎?
然后,再把另一只脚也卖出去,很不耐烦地对甲商铺的老板说,一口价,行就拿着,不行,就算了吧,没事儿没事儿,我再看看……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小理论,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叫做《美丽心灵》2001年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9
男主:罗素克劳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并且获得最佳男主、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化妆与最佳配乐的题名。
今天我们分享的小理论脱胎于微观经济学下的博弈论。而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位真实天才的真实故事。那位天才,就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家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
他一生重点研究的理论,便是微分几何,与博弈论。
8月25日读书心得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叙事类散文
第一段:交待事件发生事件、地点、主要人物、起因和背景(自己对孩子的喜爱)——此部分节奏明快又做到了信息详实缜密,基本功很扎实。
第二段:事件发生经过(孩子起初不注意——下车时的羞辱举动达到了事件的高潮)——注意此处关于高潮部分孩子的神情表现特写以及细节的有意勾勒,十分精彩,是加过挑选和象征意味的(“走进我时……牵着那大西洋人的手走了”)
第三段:此部分事件虽然结束了,却来到了作者情绪的发酵阶段,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这部分由个体的窘迫尴尬的情绪,以小见大,逐渐生发起一种迫切的家国感怀:孩子的举动仅是表象,作者在情绪平复后,慢慢发现了本质。)
第四段:此部分是属于作者情绪的高潮(由此可见即便在叙事类散文中,作者的布局也是节奏错落有致的。)——在情绪大爆发后,再次归于理性分析:下一代人身上,关于世界之世界的理想,还是有些渺茫。——但最后还是又看到了孩子身上好的一面,不得不佩服作者多维的看待角度。
第五段:干净利落的收尾。为了避免因前面多维全面的分析,混淆主要矛盾,最终单独拿出来做了突出与强调,可以说是很成熟明白老练的了。
《论无话可说》观点类杂文
第一段:描述问题:谈及自己无话可说的状态。——此处有本文的核心句(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意思是:不是说话环境与说话对象等单单说话唯独的原因,而是时代与心态的原因,更加重要的,是作者想明白了某件事的原因,这个某件事,在第四段上。)
第二段:描述自己的过往,概括自己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一个简单的人。(给第三段要抒发的看法套了一个大前提)
第三段:一个如此简单的人,竟然也写出了许多诗文,按作者自己看,多半都是些废话。作者终于可以表达出他的看法:这仅仅是时代为之——五四时期如火的朝气与稍带盲目色彩的狂热。这是作者中年以后的反思,难能可贵。这个盲目是怎样的盲目呢?作者说:跟着人家的脚印、也动辄谈自然谈人生、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谈的仅仅是纸上的范畴,是新瓶装旧酒的感伤,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都要写出来……
第四段:作者表达了:说自己的话是好的,但当时多半都在人云亦云,很少有人有自己独特成熟且深刻的见解。而且,说自己的话缺乏群众基础,老百姓过日子多半都比较惯性和盲目。
第五段:说完现象,描述完问题了,作者开始分析问题:此部分道出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悟,为何无话可说——因为到了中年,把许多激情和冗余消散尽,很多事情也更加清楚,更加注重实质了。(此部分关于中年人与青年人看待事物的不同之处,有很珍贵的见解,值得留意。)
第六段:有推己及人的意味在里面,觉得有些人打着青年人的调子,没话硬说,也是不必要的。
第七段:有点类似于时下的状况:意见领袖扎堆。
第八段:话里有话地抒发了作者的感触: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从语气中看到,作者其实还是不想成为无话可说之人,只是受逼于时代,多少有些无奈了。
《论气节》观点类杂文
第一段:(定义问题)
气节——道德标准
主体——读书人+士人
目前,中年一代比较重视;青年一代不大理会。
原因:变的时代或动乱的时代。
第二段:(从旁人那里描述问题分析问题)
冯雪峰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1.忠臣 2.清高之士
2往往因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了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盲目的节)
冯雪峰指出:士节主要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一种表现。
放在现代社会,可以造就一批接近人民的叛逆者与革命家。
第三段:(开始介绍自己对于气节的思考)
气节,分别分析。
(1)关于“气”
《左转》——一鼓作气——气有战斗性的意味。
孟子 ——浩然之气——是战斗性的扩充:有理、有力、有战斗性、有公道,比较博大(个人层面)
义气 ——就比较狭隘了,算浩然之气的小分支,特别务实,没有务虚的意思(个人层面)
文天祥——正气——相对于浩然之气,更强调那种消极的节
(2)关于“节”
从先秦时代就有——礼的精神就是“节”乐的精神是“和”,礼乐都是贵族生活的手段。
节的存在,在当时是为了巩固统治,稳固社会秩序,但光强调秩序也不行,想通知好还得要“和”。
所以,基本上是以“节”为主要统治手段,“和”作为一个辅助。
所以,节跟和是相反相成的,对立又统一。
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了,所谓的节,是从这种礼乐里引申出来的,关于行为与做人的一种标准。
节与和都是中道,只是和注重合,节注重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乱不犯,所以节就带有消极性的,被动保守。
(3)将气节整体讨论
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贪污的宦官们
他们得到人民的同情,有广泛群众基础,宦官们畏惧,将他们的领导逮捕
这些人,大家将他们称为气节之士
气,是敢作敢为——以群众力量为基础的敢作敢为
节,是有所不为——不合作
但在那以后,大多数的专制时代的社会条件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的,于是士人们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不做新朝的官、以身殉国、在野的做清高之士——不合作,隐士。都是个人消极的表现)——由此早就了一大批明哲保身的自了汉、虚无主义者。
所以,只顾着守死的节,不注重活的气,是不行的。而且,倡导守死的节也是统治者的一个统治手段。
接下来论证士人这个群体哪怕退隐到天边去,也无法完全脱离政治,毕竟要吃饭。
接下来将目光从历史拉回民国时期——士人开始变质了。开始更加的勇猛激进,投身变革与革命,开始更加重视气了。
五四运动以后:自由职业兴起,知识分子不受限于政治赏饭吃,于是从统治阶级底端独立了出来,不在是士,而是比较纯粹的新兴阶级——知识分子了。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一段。
然而,开始时这些知识分子闹革命,比较勇猛,重气,现在却好像又开始重死的节了。
原因:开头勇猛是因抱团,可这个集团终究不强大,力量有限,又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再碰上外在的武力镇压,就比较脆弱了。于是,失去了领导地位,便只能无奈守节,只能顾及到有所不为,不合作,就不错了。
最后,朱自清总结道,以上都是当时中年人一代知识分子的特征,他心中的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气节,特别是这种消极的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正义感,接着正义感而来的是行动。正义感合并了气和节,这是青年人新的做人的尺度。朱自清猜测这个尺度会成为新一届时代青年的新标准,他也同样希望这个尺度能够成为新一届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19天,今日小理论是:在任何一个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关系里,人可以使用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两种方法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中:内部威胁是指在不终止长期关系的前提下的威胁。外部威胁是包含了终止长期关系可能性的威胁。然而,甭管哪种威胁,只有可信威胁对讨价还价,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