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怀着高度期望的心情翻开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但看了几页后实在提不起兴趣,随手就插在了书架上。今年加入天使班1.0后,再次拿出来翻看,勉强坚持了一周后还是放了回去,甚至怀疑是否买错了。2.0的践行要求阅读和分享,在小组作了2周读完的公开承诺后,第三次阅读再次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共同作品,1940年第一版,后翻译成法、德、西班牙等多国文字。台湾作家郝明义完成了中文版的翻译。全书共四个篇章21个章节,核心问题解读了如何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要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大篇章。
书的第一篇章讲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共四个层次,后一个更高的层次包含前面的低层次。
基础阅读是我们初中以前就应该掌握的技巧,检视阅读是我们先要学习的重点。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能够判断是否值得阅读?通过看书名序言、目录、索引及出版者介绍这四个步骤提供判断依据;检视阅读的第二点是要粗浅的阅读,再难读的书,也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不懂的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不去查询资料,先通篇完成掌握大概,确定值得阅读后第二遍再增进了解,否则很难脱困而出完成阅读。
技巧方面: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合并成“指针”,“指针”顺着字移动,眼睛跟着手部动作移动,以提高阅读速度。
要培养阅读的习惯,首先要记住阅读的基本原则:1、这本书整体谈了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如何说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是全有道理还是部分?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日常阅读时记得提这4个问题,并养成习惯,从而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章讲了如何分析阅读的方法,作者把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四个规则:(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2)使用最筒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间题。
在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内容,四个规则:(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在第三阶段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本书的规则,分成两个方面: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1”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自己区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三次阅读确实有新的收获,尤其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做笔记后,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的清晰。两大篇章读下来,感觉不轻松,尤其在第二篇章,作者列举了大量书籍的例子,由于没有读过,无法很好理解读者的思维,加上也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总之觉得条理不够清晰。不过阅读下来,最大的收获是粗浅的知道了如何去阅读一本书,首先要完成通篇阅读,其次要罗列大纲和简洁归纳,再次要带着问题找答案,最后可以客观评论。
这仅仅是前两个篇章的阶段性感悟,欲知后续章节还有哪些内容,详见下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