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林玖玖
我很喜欢蒋勋,喜欢听他讲话,声音温柔敦厚,语气爽朗调皮,说得到开心处时开怀大笑都让我感觉非常的清朗。有时,夜晚里睡不着觉,我就打开手机搜索蒋勋的音频,让他低沉的声音在午夜的房间里回旋,而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家的安全感,不一会儿就沉沉地睡去了。
我喜欢台湾,台湾80年代的民歌运动、台湾的凤梨、台湾的法鼓山,还有遇见的每一个台湾女性温婉的姿态。很小的时候,只要是登山到高处,大人们总指着不远处的晴岚海川说“那边就是台湾了“。身为闽南人,我有时以为台湾是我的另一个故乡,不然大人们那么牵挂台湾的事干嘛呢?长大后,我才真正地懂得,闽南是很多台湾人的祖籍地,每年的天后宫都会有一批来自台湾的游客,密密麻麻地挤满每一个角落。后来,我遇见的一些年长的台湾人,他们会说:”阮的阿公就是泉州人哦。“
当然,不是因为蒋勋是台湾人,我才喜欢蒋勋。
也不是因为台湾里是蒋勋的故乡,我才喜欢台湾。
喜欢一个作家,喜欢一座城市,是一时又一时的心情,隔开来就是两件事了。
可是,蒋勋将自己成长过程中走过的岛屿,见过的人,一次次地从记忆的仓库里搬运出来,断断续续地写,中间一停就是六年,六年后他重新谱写当年的那位少年经历过的台湾,也就是一本书,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说,想到什么就打个括号直接写下,这本书就是《少年台湾》。
《少年台湾》里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情美。第一篇《少年O集集》里写三十个同学一起到一个叫同学家集集小镇写生,同学的妈妈打开祠堂摆了三桌,村里妇人赶紧过来帮忙做饭,蒋勋这样写“见一大票学生来说”多谢“,忸怩不安地擦着一身的油渍,坚持着要学生到庭院去玩,别挤在灶间了”,乡间的农妇身上的质朴、勤劳一览无余。到了晚上,城里的学生仰望星光,却望见不远处的田里有手电筒的灯光,原因是其他家的农妇们担心一下子来了三十个学生被子不够啊,主动地送上自家的被子。农人的朴实,敦厚,善良就在这些细节里表现出来了。
看到这一篇,我的记忆大门也开闸了,小时候的乡村虽然经济不发达,可是人情来往点点滴滴的温暖,当时以为没什么,现在想起来却是眼睛温润。为什么要写集集小镇呢?蒋勋在《殷瑗小聚》里说,我要学生们记住有人对他们好过。好过,也就是被善待,被光温暖过,心中记住别的人好,就是一束火热的光,温暖自己的心窝。
因此,当多年后,集集小镇发生地震时,当年30个小伙伴有26人回去探望,可是他们被吓哭了,村民去告诉他们“没事,我们可以站起来“,原本要去安慰却是被安慰。
温暖的人才有强大的心脏,不畏风雨,即使身为读者的我,看完后也觉得人与人间的交往是多么一件美好的事。
人情美,有时就是在陌生人之间。《少年O集集》写了一个开着Mini Cooper的上班族,穿着阿玛尼衬衫,带着卡地亚2007年春季腕表的简先生让一位流浪的少年搭乘自己的车,临走时还会再次叮咛说:“号码在你手机里,有问题随时Call我,别客气!”台湾有常住人口2000多万,并不是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都会像简先生如此温暖,只是人的记忆是可以选择,选择遗忘该忘记的,记下美好的往事,因为我还有美好的往事可供记忆。
《少年台湾》写了27个地方,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故事,27个地方里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人快乐,有人悲伤,而作者永远是一位少年,正在发育的少年,失恋后的少年,带着一群少年外出写生的老师。为什么是少年呢?为什么每一篇的题目前面要加上“少年”呢?
因为少年是台湾的希望。
台湾的少年,只有走过台湾的每一处岛屿,感受过台湾人情的美好,对于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和手工艺才会有回忆,有记忆可以呼唤的台湾少年才会生机勃勃,希望无限。
《少年台湾》,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