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书籍《进化心理学》
已婚的远古男性拥有许多优势。他们更有可能找到一个性伴侣,特别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伴侣。同时,结婚使他们更确定自己的父亲身份,因为他们拥有妻子的持续的、专属的或支配性的性接触。在适应过程中,男性也从婚姻中受益,他们对家庭的投资和父爱的保护,增加了他们孩子生存与繁殖的成功率。
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面临着两个重大的适应性问题。首先是如何辨别有高生育力和高繁殖价值的女性——能够成功养育后代的女性。大量证据表明,男性评判女性吸引力的标准是依据那些能体现女性生育能力的线索,这是进化而来的。这些线索中最重要的是年轻和健康,包括光洁的皮肤、丰满的嘴唇、小而低的下颚、对称性、洁白的牙齿、没有伤疤和感染以及较低的腰臀比率。
男性看重女性的外貌和身材这一点并非动物世界中不可更改的法则。确实,许多其他物种,例如孔雀,就是雌孔雀更看重外貌。在动物世界里,对年轻的偏好也不是一个普遍的法则。有些灵长类动物,如猩猩、黑猩猩以及日本短尾猿都偏好那些已经生育过的稍年长的雌性;反而因为那些刚成年的雌性没有显现生育力而对之缺乏性兴趣(Symons,1987)。然而对人类来说,男性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适应问题,因此进化出独特的性心理。他们偏好年轻的女性是因为人类择偶时是以婚姻为中心。他们的欲望集中在未来的生育潜力上面,不仅仅是暂时的生育。他们更看重外貌和身材是因为这些恰好是未来配偶的生育潜能的可靠线索。
第二个重大的适应问题是父子关系不确定的问题。在人类进化历程中,那些漠视该问题的男性就有可能冒着抚养别人子女的危险,浪费大量的精力却不能成功养育后代。许多国家的男性都很重视未来新娘的童贞,但并非全部如此。觉察忠贞度的更普遍的解决方法是利用这样一个线索,即女性和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
男性既希望拥有一个迷人年轻性感的妻子,同时还希望她坚贞不移。这种择偶偏好不能归因于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或英国撒克逊白种人的顽固,也不能归因于媒体传播或者广告人不停地洗脑——这种偏好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尚未发现有一种文化中不存在这种偏好。这种偏好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它驱使人们作出择偶决策,就像我们进化而来的食物偏好一样左右我们的饮食习惯。
来自四个方面的行为数据表明,男性的择偶偏好影响了实际的择偶行为。其一,对征婚广告的反应显示,男性更偏好那些声称年轻且面容姣好的女性。其二,在世界范围内,男性实际上娶比自己年轻约3岁的女子为妻;离婚的男士再婚时往往会娶一个更加年轻的,第二次婚姻时夫妻年龄差5岁,第三次差约8岁。其三,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往往热衷于美容来提高性魅力,表明她们对男性的偏好有所反应。其四,女性往往通过贬低容貌或者品行来诋毁对手,这些策略都使得对手与男性的长期择偶偏好相背离,因而能有效降低对手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