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自己的交流,也和我们的幼年经历有关。童年时期,我们都有过不高兴的经历——这还得怪我们可怜的母亲!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母亲不让我们做想做的事,或者逼迫我们做不愿做的事。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发生了,我们对妈妈说的,不再是“我爱你,妈妈”,而是“妈妈,我讨厌你”。但是,如果孩子表达了这种真实感受,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母亲可能会说:“孩子,你这样说我很难过。”也可能会说:“既然这样,那我走了,你自己玩吧。”用一种“这里有座桥,你自己过来吧”的态度表达。如果母亲按以上的方式去表达,孩子会认为,向妈妈表达真实的感受并不好,因为他们不想让妈妈难过,但自己又不能照顾自己。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孩子就要学着表达内心的感受,他就会知道,表达真实的感受,与别人所接受的感受是有差别的。孩子的感受,却不能够如实表达出来,或者会被鼓励去表达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并非自愿表达出的一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别影响到了我们以后的生活,而且直到进入成年期,这种差别对我们的影响仍然还在。
小时候是否能够表达真实感受,决定了我们在成人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为了将内心的矛盾减到最少,最重要的就是在任何方面都要对自己诚实,包括自我交谈的时候。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擅长某项特定的工作,就要告诉自己,放手去做,不要退缩,畏首畏尾。如果某项工作你还不够熟练,也不要自欺欺人。当你受到批评时,你说的话和你对他人的反应,都能体现出来。
如果你想的和说的不一样,那你一定会陷入困境的。如果你外在没有体现出来,那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安宁的。你会有一种被别人忽视的痛苦,为自己本应该说的话、做的事没有做到而责备自己——以及任何让我们感到遗憾的行为——都是对自我不诚实的后果。还是对自己诚实吧,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样就不会因期待未成真而失望,如果没有完成一些无意义的事,你也不会太难过。
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