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经结集与部派分裂
自佛世至佛灭后百余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其中,也有人把世尊及其弟子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佛陀入灭当年的雨季期间,也就是前五四三年(根据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议),迦叶在阿阇世王的支持下,于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召集五百比丘举行了第一次佛经结集,这次结集又被称为王舍城结集、五百结集、灵鹫山结集。
在这次结集中,佛陀的法与律被全部诵出,但当时这些内容只保存在各人的记忆中,口耳相传,没有形成文字记录。
佛灭百年后,耶舍长老在古印度毗舍离城召集七百僧众,举行了第二次佛经结集,也被称为毗舍离结集、七百结集。此次结集中,革新派比丘与保守派长老在与戒律有关的十事上看法不一,僧团因此分裂为革新派的大众部与保守派的上座部。
从第二次之后,佛经还经历过许多次结集,只是不一定被所有佛教宗派公认。第六次发生在一九五四年,由缅甸政府赞助,来自八个不同国家的两千五百位长老们完成结集。
佛灭二百年后,值阿育王时代,这位王者十分热心法教的推行,向各地派遣了许多传教士,佛教从此逐渐弘扬于世界,流传既广,部派分别也愈演愈烈,历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代,有十八/二十个部派产生。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兴起,并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现代学者常把印度大乘佛教分为前、中、晚三期,中观、瑜伽、如来藏学说及密法渐次出现。
目前,佛教传承可以简单的分为三大类,即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小乘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它们分别流行于东南亚、中国汉地及日韩诸国、蒙藏及外蒙古,在现代社会,它们的传播自然也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二、佛经的分类
佛经可以简单分为经、律、论三大类,经是佛陀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指戒律,论是对教典的解释与阐述。这三类并不是同时出现,论的成立要更晚一些。我们常说的“三藏法师”,“三藏”所指,便是经藏、律藏、论藏。
在经典方面,阿含经最为基础,但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名称不同,内容也有一些差异。
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属于分别说系铜鍱部,分为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这五部经藏称为五部尼柯耶(nikàya)。其中前四部对应北传佛教的四阿含经,《小部》则是部派佛教时各部派别立的杂藏,包含大小十五经,其中主要的有六种:
1、法句经——相当于汉译的法句、法句譬喻经
2、自说经(优陀那)
3、本事——相当于汉译的本事经
4、经集——相当于汉译的义足经
5、长老、长老尼偈
6、本生——相当于汉译的生经
如我们熟知的《金刚》、《地藏》、《法华》、《华严》、《楞严》等经,都属于汉传佛教的经典,在南传佛教中并不存在,同理,藏传佛教中也有自己独有的经典。
在律典方面,现有的律藏有六部:
1、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文律藏
2、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
3、化地部的五分律,刘宋佛陀什、智胜译
4、法藏部的四分律、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5、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姚秦鸠摩罗什译。
6、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唐义诤译。
在汉传佛教中有菩萨戒,藏传佛教中除菩萨戒外,还有种种密戒。
此外,根据佛教经、律的性质、特点,有九分教、十二分教的内容分类法。可以确知的是,九分教早于十二分教(大乘佛教的时候产生了十二种分类法),但阿含经的集成与九分教孰先孰后,佛教学者对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争论。
在论典方面,各部派都有奠定自部宗义的根本论书,其中以赤銅鍱部与说一切有部最为发达。
1、赤銅鍱部
早期论典:《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
——这七部论典便是南传佛教巴利文三藏中的论藏部分。
四—五世纪间:《解脱道论》、《清净道论》
2、说一切有部
早期论典:有“一身六足”的说法。“一身”指《发智论》,是此部派最重要的论典。“六足”指《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识身足论》。
二世纪:《大毘婆沙论》,此论是综合各家对《发智论》的解说纂集而成。
四—五世纪:《俱舍论》、《阿毗达摩顺正理论》。二世纪以来,此部出现了许多论书,其中以这两部论最为出色,特别是《俱舍论》,综贯说一切有部与经部,有深厚的哲理基础与精密的理论。
3、上座分别说部及犊子系
以《舍利弗阿毗昙论》为根本论典,这部论在思想与精神上有隐通大乘的倾向。
4、经部
《成实论》、《四谛论》,其中《成实论》已接受部分大乘思想,建立了从部派到大乘佛教的桥梁。
三、佛经使用的语言
佛教产生于印度,古印度的民族和语言十分复杂,总的来说,这些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俗语,是印度各地流行的方言,二是雅语,也就是梵语。
当时,梵语被认为是一种由高等种姓所使用的,高贵优雅的语言,但佛陀并不赞成以梵语来统一佛语,他许可僧侣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传诵佛经。
从阿育王时代起,僧人们渐渐用文字来记录佛经,这些经典最初有三种文本流传,北印度的梵文文本、南印度方言几经演变而成的巴利文文本、在印度西北地区通行的佉留文本——但这种文字已被淘汰,文本也随之流失。
梵语佛经最开始使用的并不是标准古典梵语,而是由梵语和方言混合而成的混成梵语,也称作佛教梵语。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则普遍采用较纯正的梵语以写录经典。
学者们将梵文和巴利文佛典称为原型佛典,把用西域各国文字、汉文、藏文、西夏文、蒙文、日文等文字写成的佛典,称为转译佛典。
中国汉地的汉语佛教经典,有依据西域各国文字(康居文、于阗文、龟兹文)等翻译的文本,也有依据梵文翻译的文本。
南传佛教则使用巴利语作为经典语言。传今的巴利文藏经是用僧伽罗文字母写定的。一八八一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巴利圣典协会用罗马字母进行转写后陆续刊布于世。
四、阿含经、译者与其南北传承
《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经典,意译为“法归”、“无比法”、等。此经的基本内容在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已被确定,至部派佛教形成前后被系统整理,约公元前一世纪写成文字。一般认为阿含经形成与部派分裂同时,所以各部派都有大同小异的阿含经典。
北传佛教的汉译《阿含经》一共有四部,即源于法藏部传诵本的二十二卷《长阿含经》、源于说一切有部传诵本的六十卷《中阿含经》、源于大众部传诵本的五十一卷《增一阿含经》和源于说一切有部传诵本的五十卷《杂阿含经》。
其中,《长阿含经》在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
《中阿含经》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五十九卷,早佚。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有六十卷本。
《增一阿含经》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传译,后经僧伽提婆进行修订。
《杂阿含经》由法显从斯里兰卡取回,在南朝刘宋时由求那跋陀罗译出,是北传四阿含中唯一的梵本译作。另外还有二十卷本的《别译杂阿含经》,译出时间可能更早,只是译者已经失传了。玄奘法师将此经译为《相应阿笈摩》
求那跋陀罗的传记,在《梁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书中都能见到。根据这些传记,他原本是中印度的婆罗门,梵名“求那”意为“功德”、“跋陀罗”意为“贤”,所以中国意译称他为功德贤,又因为他是学大乘的人,也称他为“摩诃衍”。他因读到《阿毗昙杂心论》而改信佛法,剃度出家,并博学三藏。
在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时,求那跋陀罗经斯里兰卡越海到达广州,当时他已经有四十二岁。广州的地方长官车朗上报后,宋文帝遣使将他迎入首都南京的祇洹寺,他便在那里招集慧严、慧观等义学高僧,译出了《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以汇集文句之杂,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的法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东西方的佛学家都认为此经最为接近早期佛经的原貌,语言简约,意义深远,完整地体现了佛陀的思想。
据姚秦时僧肇所撰《长阿含经序》,《杂阿含经》的结构应有四分十诵。但写刻本品目不全,除四个品目外,其余都阙失了。
近人吕澂依据《瑜伽师地论》,刊定本经确为四分十诵,并改正写刻本的卷次,以恢复原状。大要如下︰
1、蕴、处、因缘相应分,计六诵:
五取蕴诵——《经》第一卷以下
六处诵——《经》第八卷以下,原题六入诵
缘起诵——《经》第十二卷,原题杂因诵
食诵——《经》第十五卷以下
谛诵——《经》第十五、十六卷
界诵——《经》第十六、十七卷
2、佛弟子所说、佛所说相应分,计二诵︰
佛弟子所说诵——《经》第十八卷以下,原题弟子所说诵
佛所说诵——《经》第二十二卷以下
3、道品相应分,计一诵︰
念住等诵——《经》第二十四卷以下,旧题诵道品
4、结集相应分,计一诵︰
八众诵——《经》第三十五卷以下
另外,印顺法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是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舍除汉译经典分卷的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
佛光山《阿含藏》中的《杂阿含经》,则整理成五诵一三五九经。
按照经文的内容性质,全经可分为三大部类:
第一部分,即“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之道品。
第二部分,即“祇夜”,为以偈颂问答而说法。
第三部分,即“记说”,为佛及诸弟子之所说,分别编于各卷之中。
汉译的《长阿含经》,与巴利文五部中的《长部》相当,《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当,《增一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相当。由于经典传诵的部派不同,内容相应也有些差异。
名称 源出 卷数 经数 对应南传经典
长阿含经 法藏部 二十二卷 三十经 长部
中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 六十卷 二二二经 中部
杂阿含经 大众部 五十卷 一三六二经 相应部
增一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 五十一卷 四七二经 增支部
----------------------名词缩写-----------
DN:长部
DA:长阿含经
Sv:长部注
MN:中部
MA:中阿含经
Ps: 中部注
AN:增支部
AA:增一阿含经
Mp:增支部注
SN:相应部
SA:杂阿含经
GA:别译杂阿含经
Spk:相应部注
Vin:律
Sn:经集
P.T.S:巴利圣典协会
----------------------巴利语基础-元音-----------
巴利语没有自己的字体,在学习巴利语的国家里,就以那些国家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来写巴利语。在印度用天城体,在斯里兰卡用新哈利体,在缅甸用缅甸文,伦敦的巴利圣典协会(P.T.S)使用罗马字体,目前得到了国际性的流通。
巴利语有四十一个字母,包含八个元音,三十三个辅音。
八个元音:
a ā i ī u ū e o
a:
似音汉字为四声的“啊”;
Is pronounced like u in but.
ā:
似音汉字为一声的“阿”;
Is pronounced like a in art.
i:
似音汉字为四声的“意”;
Is pronounced like i in pin.
ī:
似音汉字为一声的“依”;
Is pronounced like i in machine.
u:
似音汉字为四声的“悟”;
Is pronounced like u in put.
ū:
似音汉字为一声的“乌”;
Is pronounced like u in rule.
e:
似音汉字为一声的“诶”;
Is pronounced like e in ten.
o:
似音汉字为一声的“噢”;
Is pronounced like o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