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习了赵周老师的“拆书学习法”。他的课程与其说是拆书课程,还不如说是决策力的课程。
他说到八字箴言:“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这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了五个要素。这五个决策的要素,即为:
第一,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有效的决策人在做出决策之前需要明辨问题的性质:对于面前发生的问题,是经常性的问题,还是偶然的例外呢?如果是经常性的问题,那就应该考虑建立原理原则或规范来根治。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问题,都可以基于原理原则或规范,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来解决(或者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最终达到机制内对问题的根治。如果是偶然性的问题,那就应该按客观情况个别处置。
这也就是赵周所讲的“前因后果”,要了解事情的所有真相,发生了的,要去了解发生的原因或者相似的案例,以及总结经验,以示后犯。
第二,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学术语言来表达这方面的考虑,就是所谓的“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找到自己的“边界条件”。
第三,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有效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周全,既要考虑决策本身,也要考虑决策之外的细枝末节。
第四,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彼得•德鲁克认为,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的一步。但是,打从决策之处,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行动方面的问题,否则只是纸上谈兵。为了化决策为行动,就必须首先考虑: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应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
第五,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反馈在管理学中至关重要:反馈既可以纠正错误,又可以继往开来。如果缺少反馈,我们对决策的贯彻执行就会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时时牢记,要重视反馈的作用,并且常常做好反馈。
这四点也就是赵周老师的“适用边界”。找出事情的解决办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他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出发,以及用他人的案例来印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并且要假设如果失败自己将会怎样,是否能承受那般的结果。做最坏的打算,有最好的准备。用过去成功的例子放在这里是否有相似的思维结构等等。
猫叔指出的“四步决断法”:
1拓宽选择空间;
2放在现实检验;
3留出一段距离
4做好各种准备
当你需要选择一件事的时候,试着多给自己几个选择空间,再放入现实条件中看是否可行,留出一段时间,催生出理智,最后最好迎接选择的各种准备。
如果你是一个大四毕业生,在面临工作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琢磨不定。那么就可以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你想想是考研是为了什么?除了工作考研还有其他的出路吗?比如背包旅行一年、支教、做义工之类呢?考虑下你最想要的是什么,这几种选择放在现实中你最偏向哪一种呢?然后给自己一段时间的留白,想想自己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是否会后悔呢?
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要全力以赴的去行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希望我们都能做那个选择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个被选择的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