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注解
《行军篇》,王皙注解说:“行军当据地便,察敌情也。”行军,包括行军、宿营、布阵,一是利用地形便利,二是要注意侦查敌情。所以《行军篇》,就是讲不同地形的注意事情,和观察敌情判断的要诀。
曹擦注解说:“择便利而行也。”
张预注解:“知九地之变,然后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变。”懂得九地之变,才懂得行军,所以放在《九变篇》后面。
处军相敌。
“处军”,就是驻军、宿营,安营扎寨。
“相敌”,就是观察敌人,判断征候,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王皙注解说:“处军凡有四,相敌凡三十有一。”本章内容,讲了四种地形的扎营方法,和三十一种敌情表征判断。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争,此处山之军也。
这是第一种地形 - 山地的行军要诀。
“绝山依谷”,杜牧注解说:“绝,过也。依,近也。”绝,就是通过;依,就是靠近。行军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
山谷有什么呢?曹操注解说:“近水草便利也。”山谷才有水源,又有草可以放牧。因为军队有马,要吃草。炊事班还带着猪、羊,也要吃草。
李筌注解说:“夫列营垒,必先分卒守隘,纵畜牧,收樵采,而后宁。”宿营要在险要地方分兵把守,然后能放牧牲畜、打柴煮饭。
后汉时期,武都羌族叛乱,马援去征讨。羌族在山上,马援占据山谷,夺其水草,坚守不战。羌人水源断绝,粮食吃尽,穷困不堪,就都投降了。
视生处高。
曹操注解:“上者,阳也。”生,就是阳面,就是朝南。
李筌注解:“向阳曰生,在山曰高。上高之地,可居也。”
所以绝山依谷,要靠近山谷,但可不能在谷底扎营,要在高处向阳的地方。在高处,事业开阔,便于防守。如果在山谷里扎营,就容易被人包围,居高临下攻击。
为什么要强调要在向阳面呢?因为阳面相对干燥、温暖、舒适、不易生病。如果在阴湿的阴面,那士兵就很容易感冒了,若流感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则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拿破仑说,再残酷的战斗,也没有营地不卫生对士兵的打击大。瘟疫流行的非战斗减员,也远比战斗减员来得可怕。因为战斗减员,你的人战死,敌人也在战死。而非战斗减员,是你自己病死,一点没伤到敌人。
前面说马援在平定羌族叛乱的时候,是占据有利地形,困死了羌人。但之前我们学过的,他人生中最后一战,讨伐湖南苗族叛乱,则是冒险从水路进军,被困在山高林密的河谷里,扎营在阴湿的河岸边,苗人从河岸高处鼓噪攻打,而他的部队瘟疫流行,他自己也病死了。马援决策的时候知不知道有这危险呢?当然他一清二楚,但他老了,最后一次立功机会,不在乎自己的危险生死,想冒险一搏,心态不一样,犯了上一章讲的“将有五危”中的第一条:“必死,可杀也。”这一条,他肯定也会背的。但为什么违反呢?因为他这时有了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 侥幸。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作“侥幸检查” - 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战隆无登。
杜牧注解说:“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仰攻总是吃亏的,不要硬上。
此处山之军也。
以上就是在山地行军扎营作战的处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