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已经在设想未来世界人类与机器人如何相处而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而2016年的我们看到的机器人,跑着跑着还会傻萌萌得摔跤……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机械公敌》(2004年),故事预定在2035年,电影描述的是在那个时候人类和机器人已经相处得非常和谐了,故事开头引用了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非常的有意思,也是因为这“三定律”,生动形象得讲述了未来世界机器人和人类的相处状态。《机器人管家》(1999年),故事没有具体的年份,只是说了发生在“不久的将来”,电影里的机器人除了帮助人类完成一些日常琐事以外,更是能感知人类的情绪,机器管家本身也是拥有自己的思维的。《银翼杀手》(1982年),影片描述的时间是2019年,电影中的未来世界2019年已经出现了人造人,即一群与人类拥有相同外形,感知和思想的复制人……
我只选3部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并且电影制作时间2004年,1990年和1982年。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我们已经处于2016年,我们看到的机器人,跑着跑着还会傻萌萌得摔跤;Iphone手机的Siri还会用搜索引擎搜出的词条回复我们;香港一个宅男自己花了33.4万元人民币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做出来一个只是能鞠躬和眨眼睛和简单交流的“黑寡妇 ”机器人,也引来了诸多争议……1942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已经在设想未来世界人类与机器人如何相处,而2016年的我们,更多的是在担心机器人会抢去我们的大部分工作从而让更多的人失业,真的会是那样吗?
如果有一个疯狂的预想,那么未来世界究竟是如何的?
我想应该是当每个人周围被几百个设备围绕着,而我们却并不会刻意去感知这些设备的存在。
今天,我们整天摸索着各种电子设备,当多个电子设备跳出多个通知后,我们必须对在屏幕上出现的消息进行处理,或点击阅读,或关闭对其删除。
又比如,我有过这么几个经历,好的或者不好的:当我在家安静得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突然间我的Iphone,Ipad和mac同时响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不愿意接这个电话,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有的时候我只能关掉Mac的声音,静静得等待对方把电话挂掉;但我之所以不取消这个多设备关联是因为有一次我的手机没电了,错过了手机闹钟提示,而这个时候一个朋友打了我一通电话,于是我的iPad响了起来把我叫醒。多设备之间巧妙灵活得使用云服务,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服务,对会用的人来说简直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而对不会用的人来说这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是两三个电子设备,却已然看出了被多设备围绕着的优势和弊端。
今天,我们对着这些电子设备进行一一处理回应,而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理想的呢?那就是这三四个电子设备或者更多的电子设备之间自己进行信息处理。这些多个电子设备之间自主得“交流”比我们和无数个电子设备进行交流“沟通”更重要。
如今,我们拥有比从前更多的数据来训练对更多数据的算法,大数据(Big data)的发展从而能使得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简便,也能促使一些新的算法的发展和产生。这些革新,也将真正使多设备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
物联网时代的生活,究竟是噩梦还是天堂?
其实这需要取决于我们和未来设备的关系。如果看当下我们和各种设备之间的互相作用,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科技发展促使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保持现有的对设备的处理方式,那么未来当我们身边有一百多个设备,我们会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对这一百多个设备的信息处理上,这肯定是噩梦。
这从中便要做到取舍。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注入到这成千上百的设备中,我们便无需对这些设备的信息进行一一处理,而是由这些设备进行自主处理,我们便可以从中脱离。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那么物联网才是天堂。这些信息的处理应该转移到幕后,我们会活得更轻快自在:我们从这些新技术中受益,但我们不用去刻意领会或感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电”的发明,电发明的初期,我们会去特意“感知”电的存在,电的使用价格非常的贵,甚至有人触电身亡……而随着发展,如今,电无处不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将是人工智能进入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进入物联网时代的一个过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类变得不会思考?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将会减少我们对一些无用行为处理的时间,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我们的记忆能力并没有因为少背几个电话号码而变得衰退,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大,可以说是不可预测的。当人工智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所花费的时间,我们的左右大脑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和探索新的领域。
当我们真的从多个设备之中真正解脱出来,又从中得益,那时候,我们或许能像二三十年代时候一样,和朋友在公园里,晒着太阳,愉快畅谈小说音乐和电影,或者上周末遇到的小邂逅吧。什么低头族?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