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这几年的钱是越来越难赚了。
不管是街边摆摊卖水果的商贩,还是美食街里开火锅店的老板,又或者是写字楼里的白领,每一个行业都由原来的一篇蓝海慢慢变成红海,利润也越来越稀薄,竞争越来越激烈。
钱,真的没那么好赚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疫情的冲击,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实体店的生意确实差了很多,人流量减少,成本上升,利润变得稀薄,这个看似很合理的解释其实是片面的,疫情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线下的实体店因为疫情冲击生意惨淡,那么很多线上的网店生意也很惨淡,这也归咎于疫情吗?
显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生意的底层逻辑变了。
以前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再奏效,现在不仅要有好产品,还要把领域划分得更加精细,成本压得更低,提供的服务还得更加优质才能抢夺到客源。原来很多产品只要有就行,但是现在要好,要精,而且还要变花样。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餐饮行业,餐饮可以说是万业之祖,开什么店都怕亏,但是开餐饮店不至于被饿着。目前中国餐饮市场总份额大概是4万亿,但是它是一个分散市场,很难做到赢家通吃。作为全国最大的餐饮企业,百胜中国在2018年所占的市场大概是四百多亿人民币,也才占整个全国市场的1%而已。
也就是说,餐饮这个行业人人都有机会,但也正因为如此,竞争十分惨烈。同一条街如果有一家火锅店,慢慢就发展成两家,三家,甚至是十几家,原本以为是有肉大家吃,有汤大家喝,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得吃。
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很可能就是别人的店里生意火爆,而你的店门可罗雀。
在人人都有机会去竞争的市场里,结果往往是两极分化的。
我们都知道做餐饮相对来讲其实是很辛苦的,因为做餐饮的几乎是从采购、配菜、后厨、服务等一系列都是自己在做,雇用别人的话如果管理不好很有可能关门倒闭。所以要想赚钱,几乎完全是靠精细化管理,从每个环节中抠出来的。买菜时精打细算,下单时讨价还价,服务时笑脸相迎,原本5毛钱的成本想办法要降到4毛8。
做餐饮的人一般都是非常勤奋的人,每天起早贪黑,但即便是这样也只是勉强糊口,还过得去,为什么?因为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之后,勤奋是最基本的,你做到80分别人就能做到90分,但是要想做到100分,光靠勤奋是不够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行业的理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餐饮,尤其是中餐,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标准化。怎么说呢?你说油要八成热,到底多少是八成?你说加少许盐,多少才是少许?这些全是不能标准化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厨师的理解。当然也有一个品类,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火锅用标准化的底料实现对味道的品控。
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不同消费者的口感需求是天差地别的。同样的辣度对于上海人来是超辣,对于贵州人来讲只是微辣,所以你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尽量的标准化就可以降低很大的成本,秒杀了很多同行。比如中央厨房不仅提高运营效率,还能保证菜品新鲜,利润不就抠出来了吗。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连锁店的老板,他是在中央厨房帮助高端餐厅做预制菜的。我问他做什么菜?是剁椒鱼头还是回锅肉,他说我们不做那种菜,太简单了,那做什么?我们只做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准备的菜,比如小鸡炖蘑菇,比如糖醋排骨,比如梅菜扣肉等等。
这些菜在中央厨房做,会比在现场做成本低很多,中央餐厅帮饭店老板省钱,然后从省掉的钱中分到一部分,所以在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同比增长了很多。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那些酒店一天接了几十桌的宴席,并不是有几十号厨师在酒店厨房里忙活,而是很多菜都是从中央厨房拿的。
为什么很多酒店不提前预定,吃到一半的时候你说要加桌子,服务员都会告诉你厨师下班了,原因是他们用的都是预制菜。
今天我们去的很多饭店,吃的很多酒席,基本都是什么狮子头啊、老鸭汤啊、红烧肉啊之类的预制菜,很少吃到现炒现做的菜了。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出来,就算是30天之前就做好了的外卖,感觉还是很新鲜的,因为现在的技术甚至可以做到把一条活鱼冷冻解冻之后还是活的,今天的食品工业和餐厅工业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就是在惨烈的竞争中真正的降为打击。
别人通过预制菜的技术,从省钱中赚钱,这不仅是技术的优势,更是认知的碾压。
如果说勤奋是基本的,那么更加勤奋就是耍大刀,可复制的标准化就像机关枪,鸟枪怎么干得过大炮呢?可是,虽然能做到标准化的寥寥无几,起码也活在了行业的前端,但是还不够,为什么?因为你能做到90分,别人就能做到100分,那么你就需要做到120分才能超越,这些靠的就是技术和认知。
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吃的苦已经够多了,可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在没有创业之前,我常常认为辛苦的程度和收入是成线性关系的,你付出得越多,收获也越多,但是创业之后才发现,真正赚钱光靠辛苦是不行的。低水平的努力,再怎么也无法躲过高认知的降维打击。
我曾经也认为行业之间的竞争是均匀的,要么大家都吃肉,要么都喝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50分的努力能赚50元,100分的努力能赚100元,我们总觉得做到60分就是及格了,其实不是。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所以这个阶段的竞争往往也是最惨烈的。
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想生存下去都至少要做到90分以上。也就是说原来的及格线是60分,但是大家都能做到60分的时候,你的60分已经算是不及格了,要做到90分才算是及格,而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100分、120分。
甚至现在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50分的努力一分钱都赚不到,80分的努力能赚到100元,100分的努力能赚1000元,而120分的努力能赚2万元,但绝大部分人都在80-90分之间,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看起来很勤奋很努力了但最后还是赚不到钱的原因。
任何一个蓝海市场,一旦入局者多了之后就会变成红海。
普通人要进入市场不难,难就难在于怎样比别人先拿到门票。
普通人要想拿到蓝海市场门票也不难,难就难于在当蓝海变成红海之后,你能否在红海里面持续分到一杯羹。
要做到这些,靠的就是认知。在未来,所有的竞争都将会是认知的竞争,所有的优势都将是认知的优势。
那普通人怎样提升自己的认知呢?
接下来有三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多读书,读好书。
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有些人觉得读了几本感觉没有什么效果,索性就放弃了。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人们习惯于浅阅读,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真的很少很少,读书真的是一项很多人都丧失了的能力。
读书其实是一件长期投资的事情,他不会让你迅速提高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是天差地别的。
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读书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读书的人会说:卧Cao,好多鸟。一个人思想缺乏逻辑,嘴巴缺乏口才,写字缺乏文笔都是因为读书读得少了,脑海里没有内容。
记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前人的思索,就是我们的学习,读的书越多,理解的东西就越多。
第二,多沟通,多交流。
有人说,人长着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多倾听少说话。这话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倾听不说话。我遇到很多有思想的人,但是真正要准确流畅地把内心所想的表达出来的人却很少,往往是词不达意,总欠那么点意思。
在这个社交化程度越来越深的社会,确实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行。所以,我劝你有机会和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别逃避,有机会一定要跟别人交流,如果遇到高人,那更要珍惜机会多请教,有时候人家不经意的几个字就会让你豁然开朗。有交流才能有思想碰撞,有思想碰撞才能有思维提升。
第三,走出去,多旅行。
旅行是打破自己认知闭环的好方法,为什么他们的习俗是这样,为什么他们的方法是那样,而不是这样的。
有很多的东西你在书上照片上看到的和在现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相似,而是收获不同,不断求同存异,回来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眼中有不同是眼界,心中有不同是胸怀,而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见识这些不同。
有句话说,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缺陷。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以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中国社会最公平的地方在于,一旦你的认知和财富不匹配,这个社会就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互相匹配为止。认知资本,才是社会未来最大的资本。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未来的优势也是认知的优势。
关注龙叔,龙叔这里一直输送赚钱的心法和干货。每天更新,风雨无阻!(学创业当老板,威20929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