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感性又兼顾理性的人,选择任何东西之前都会有那么一段纠结的过程。最终选择加入DISC社群学习之前,我同样是如此。
刚开始考虑到考研,怕时间冲突影响年度最重要目标的达成,于是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着老公准备给我报名的事情。但内心希望改变目前工作状态的事又反复跳出来提醒我可以去尝试,于是,在这次上与不上之间我纠结了一星期,直到最后我家老公下最后通牒:“到底报不报,错过这次就要涨价了!(呵呵,他是个很会过日子的男人)”,我才打起精神去找了DISC的介绍。
我做这类选择就如给我家孩子选课外兴趣班一样,上来先不要谈价格,先来了解一下价值观、文化是什么?好玩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的理念中如果没有价值观或价值观与我的不一致无法激起我的兴趣和投入度,也无法达到我的学习或成长目的。我希望选择一个机构,只是选择了载道的“器”,它不光只是讲知识,这个度娘都会;更重要的能不能带来我的内在成长,帮助我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我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给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帮助我不断完善个性……
看了DISC的介绍,我被他的文化吸引了,于是我才报名并积极准备长沙的课程。海峰老师从不同层面来诠释了整个社群的理念,而各种金句就是他思想的载体。今天只是分享最开始打动我的一句话—不止分享感受,更要分享改变!
我是个对新的事物持开放态度的人,只要这个事情不违背法律和道德,我都会愿意先全然接受,然后去实践,如果能通过我的内在评估体系,那么我会不断践行,同时还会跟我的朋友去分享。
进入DISC后,我变成一个听话的宝宝!社群说准备自我介绍,我就会主动调动自己的I特质,去主动与群里的伙伴互动,看他们怎么写的,然后照着写,写完后再改,说实话来这里是我正儿八经好好修改过多轮的介绍,写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要求这样做自我介绍,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样做希望达到什么目标?最后我get到了。然后我立马在部门内部做了一次分享,去帮助我的团队成员也学习这样去做介绍,同时也在对外介绍自己时调整成社群的介绍模式,我发现这样做了,我的个性更鲜明了,最主要的介绍的这个是个以我自己为出发点的介绍,而不是依附于我目前的公司名气和职位。
接着基础课,我坚持听完了。而且每次听完不光会用幕布将知识整理后融入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不断去吸取社群很多好的做法,边听课边在实际工作中去尝试。
做自己的灯塔,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外,也愿用光照耀着一路同行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