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先生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
喻:晓义,通晓,知道的意思。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利:私利。
[愚悟]
本章又谈到君子小人的不同,两者由于志向追求不同,平日的思考和行为也多不同,君子更多地考虑道义问题,务求得道,天长日久,自能通晓道义;小人更多地考虑个人私利,善于钻营,时间一久,陷于私利而不能自拔。正是因为君子小人的志向不同,最终导致两者所习、所行、所喻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所以我们当立高远之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追寻,相信成功只是时间问题,滴水能穿石,关键在于坚持啊!倘若今日立志,明日又废,一切只会是徒劳而已。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先生说:看到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和他一样,见到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齐:平义,看齐的意思。
省:反省。
[愚悟]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本章所说的,看到贤德的人就学习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就反省自己,必能日进不已。而且但与人处,不管贤否,都能对自己有益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反一个人如果看到别人有长处,或是有什么超过自己的,就浑身不舒服,妒贤忌能;看到不贤的人就看不起他,轻责嘲讽,不但失德失人,有悖于道,更有可能会祸从中来,失莫大焉!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先生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过错,应当委婉的劝止,如果见到自己的心意没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孝顺不违逆父母,虽有忧愁但不怨恨。
几:微,轻微,婉转的意思。
见志不从:志,有两种解说,一说为自己的志,一说为父母的志。如果是父母的志,则只需不从两字就行了,古人从后说居多,今从前说。
违:触忤,冒犯。
劳:有两种解说,一说忧愁义,一说劳苦义。谏而不从,复而再谏,虽劳不怨。然而反复再谏,仍是几谏,有操心之劳,所以有忧愁之义。两说都通,今暂从前说。
[愚悟]
本章论及如何侍奉劝谏父母。父母不是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时,作为子女的,应该和颜悦色的劝止,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止,仍当孝敬如常,不违逆他们。等到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慢慢劝止,心中或多担忧,却不可有怨恨之情,更不能因为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劝止,违逆争吵,那可是大不孝的行为。
父母子女家人相处的时候,应该兼顾情义。有时,子女不能因为自己有道理,据理自处,伤及父母的感情,倘若伤了父母的感情,才是将自己陷于大不义。和颜悦色、耐心劝谏才是正确的方式,虽说这样做是操了些心,却能做到情义兼顾。明白了这些道理,相信也就不会有怨恨了。
也有人会说,如果父母的过失可能会造成大损失,难道也不急谏阻止吗?当然不是,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不得已,当然要急谏阻止,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陷父母于不义。但本章所言,更多地是指日常生活中,家人燕居之时,学者宜有所别,以免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