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那儿借到了两本初中语文课本,今天把七年级的语文课本看了,有点感慨。
一,最大的感慨就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脱节。
脱节表现在:一是现在的高中老师当年读中学的语文课本都不是现在的版本,当年的课本与现在的课本相比差异很大,总体比现在的版本容易。二是现在的高中老师没有学过甚至没有见过新版本的初中教材篇目,老篇目忘记得差不多了,新篇目不甚了解。学习要一以贯之,才能了解学情、温故知新,如果不知道学情又何谈备学情?即使看现在的教学比赛,谈到学情也往往非常敷衍,比如文言教学,总是在学情分析里写道“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水平,但不够熟练深入,而本课有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但其实这个“一定的水平”究竟是怎样的、哪个水平,估计执教者自己也不太清楚,反正都是一句凑字数的、没人在意的空话。备课中,能不能摸清哪些字词是学生初中学过的,弄清“哪些字词在哪里学过,哪些字词用法从来没有学过”;教学中能不能勾连初中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能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都影响着高中语文课堂效率,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一点,大都被老师敷衍过去了,包括我自己也不太弄得清。
我今天看七年级语文课本,看到了“闻”的使动用法,在《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下面有课下注释“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这是多么详细而又容易理解的注释啊。在高中必修一“使使以闻大王”中也有“闻”的使动用法,但是我从来没有勾连过初中课文,学生记不起来曾经学过,我也不知道他们学过,一直都是作为新知识点教学。现在知道他们初一就学过了,不禁为自己不了解学情而汗颜。
第二,初中较多文质兼美的中外现代文,尤其是中文,让人感受到汉语的魅力。翻开初一课本第一单元,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就再一次吸引了我,以前学习这些散文的画面又浮现在脑海,这些文字的魅力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仍旧齿颊留香,好像顿时进入清新的自然境界中去了。看着课本旁边的阅读提示,我猜测初中教学一定重视现代文的语言品读、读写结合。但是,反观高中教学呢?高中目前人教版本,现代散文内容不如初中多,教学中对现代文重视的程度也远不如初中(假如初中重视现代文教学的话)。以我执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是这样处理人教版教材的:每本书挑着上一些篇目,每本书都有一个现代文单元不上。某年我执教几个学校学生合拼的冲刺班,问到其他学校的语文课,竟然有一个省示范学校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只上古诗文单元,其他单元都不上,从高一晚自习就刷高考题。”问起林黛玉进贾府,不知道,问起祥林嫂是谁,不清楚,问起窦娥冤,没学过。我着实被吓到了,我能猜想得出来,不久以后,他们学校语文课估计连两个单元都难上了,可能只上高考要求背诵的14篇课文了。
多么可怕的高中语文教学,多少先贤,多少教育家,呼吁学好母语好语文,而我们却在误人子弟。我不知道初中是如何处理教材的,如果都是按照高中这样处理教材,那真是呜哇哇一片黑了,如果是一板一眼处理教材,那么我们高中教学真是太狭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