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珍藏共同的记忆,而后朝着更好的自己,各自向前。
正文
离开学校前,我去学校旁的小吃街看了它最后一眼。银杏叶落了满地,脚手架、木板横七竖八的摆在街上,看着这杂乱的一切,这条过去和同学整日混迹的街道几乎完全变样,但往事却浮现在眼前。小吃街马上就要拆除了,而关于它的记忆却无法消散。
谁没在寒风中等过杂粮煎饼
其实学校的煎饼摊有好几家,这家煎饼摊的地理位置不是最好的,位于破旧小吃街的尽头。但奇怪的是无论天气有多糟,温度有多冷,他们家门口总是大排长龙,人们总愿意花个十多分钟等一个杂粮煎饼。
这家煎饼摊的饼皮是决胜的关键,大而规整,绵软有嚼劲。摊煎饼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叔,身材魁梧,北方口音,光看这大叔的外貌,就知道这煎饼一定正宗,更别说大叔那一流的手艺了。
大叔用木片从桶里捞起一坨面糊,将面糊平铺在平底锅上,再单手将鸡蛋打在摊开的面糊上。抓起葱花、香菜、咸菜碎,随性一撒,将其置于饼皮上。此时,面皮基本熟透,用铲子将面皮与锅分离,面皮对折,刷上甜面酱,将辣椒、炸好的里脊肉、火腿、油果子、生菜等放入面皮中裹好。最后,用铲子将杂粮煎饼拦腰切断,开口朝上,装入袋中。整个过程迅速流利,一气呵成,像是一个山水画家在泼墨作画。
裹上各种配菜的煎饼,厚实饱满。甜面酱的咸香和绵软的煎饼皮搭配得恰到好处。一口下去,里脊的滑嫩,油果子的香脆,生菜的清新,煎饼皮的韧劲儿,都在这个小小的杂粮煎饼中找到了最完美的归宿。
学校里,几乎所有学生都吃过这杂粮煎饼。为了吃上一口这杂粮煎饼,我和室友不知在寒风中冻过多少回,也不记得迟到过多少回。
爱情就像冬日里的黑白荤豆花
和他相识后,他带我去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小吃街入口左边的这家黑白荤豆花。开始我还不太明白招牌中黑白二字,当老板娘笑盈盈地端上来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锅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豆花真是黑白两色的。
汤锅里,两种颜色的豆花若隐若现。白豆花用黄豆制成,黑豆花则由黑豆制作。基本的配菜有肉片、豆芽、火腿肠、平菇等,若是不够,也能像火锅一样单点。汤底是清汤的,因此桌上还放满了大大小小的佐料碟子,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制作佐料。
我们总喜欢给彼此舀佐料,他给我做的佐料麻辣适中,用豆花沾着吃,很香。而我习惯给他加很多辣椒,看着他一边被辣得流着眼泪,一边埋怨又上了我的当,我则在一旁没心没肺地笑。
清淡的汤底可以喝,混合着各种配菜的味道,格外的温暖浓香。我和他几乎每一周都会来吃一次,谈论着身边的趣事,分享着彼此的琐碎。这可清淡鲜美,也可麻辣火热的荤豆花,是我们爱情的见证。
吃完这份土豆泥拌饭就出发
由于拆迁整改,虽然正是饭点,但小吃街大多数店铺都已不再营业了。准备离开小吃街时,我发现角落里,有家炒饭店还开着,正是我读书时最常点外卖的那一家。
我不自觉地走进去坐下,点了一份土豆泥拌饭。我喜欢吃他们家的拌饭,土豆泥压得很细腻,与猪肉粒、香菜粒、炒花生一起和米饭拌匀,口味很是特别。
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店里吃土豆泥拌饭,店面很小,建筑老旧,但桌椅碗筷却还干净。店里没有其它食客,我一边吃着拌饭,一边和老板闲聊着。老板告诉我小吃街要翻修,明天他就准备关门歇业了。
我吃得很慢,细细的咀嚼着拌饭,想让它的味道在口中多停留片刻。土豆泥的分量很足,浓密到感觉不到有米饭的存在。花生米香脆,猪肉粒的油脂让口感更为饱满。
吃完最后一口拌饭,我笑着和老板告别。
“姑娘,等小吃街整修完后,记得常来啊。到那时,我的土豆泥拌饭味道一定更好。”
“一定,一定来!”
我没有告诉老板,我即将毕业离开这里。何必给彼此徒增不快呢?
我也许没机会再回到小吃街,但可以想象,整修后的小吃街焕然一新,不再老旧,不再拥挤。街边的银杏树绿了又黄,树下是炊烟袅袅、熙熙攘攘。
带着味觉的记忆,我迈着大步,离开了小吃街。做更好的自己,就像小吃街一样,朝着更好的方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