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训练营01:积极主动的作用
书籍选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学习目的:学习者通过学习积极主动概念,了解意义,学会用积极主动的步骤重新评估事物
R原文片段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可能说“我有权另做选择”。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会在我们的人格地图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积极处事的真实写照。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关注圈”**,以区别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于圈内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I拆书家讲解
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动的使用自我意识,在任何刺激和回应之间,直接拥有更多选择权利,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这就是积极主动。就是你要自己为自己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负责任,在“任何刺激和回应之间拥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习得性无助”,当小狗在电流刺激下,只能哀鸣的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比如一些小伙伴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会说:最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呢!甚至给不惜给自己打上一个“懒癌患者”的标签。从而推脱成长的机会。我们发现我们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的时候,可以幻想出未来创造了条件的场面,我们会十分兴奋,同时当我们回头看到当下现实的时候,会听到一些声音,比如我不能…/我不得不…/可是…/要是…就好了。
而其实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在遇到压力和刺激的时候,其实,我们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让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去适应当下的环境,甚至能去主动创造有利于我们的环境。怎么做呢?三个步骤:
觉察。当我们感觉“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要是我……就好了”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觉察。回顾这句话“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有充分的选择权,那么我们的这种第一感觉,是否是唯一的选择权呢?
切换。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负面的,无力的消极想法或者语言以后,第二步是我们需要问自己,我怎样能够用正面的语言去表述这个问题。如:“要是我有更多时间就好了”改成“我打算在我有限的时间内,做XXX,达到XX标准”。
澄清。当自己想要做某事,却无法实现的时候,切换思维模式以后就需要澄清一个问题——我刚在关注的事物,哪些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掌控,可以改变?这些改变在我的努力之下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呢?
完成这三个步骤以后,去执行自己的行动计划吧,长此以往,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A拆为己用
我理解的积极主动,不仅是主动做事情的积极态度,也是在被动接受事情上要积极,正面处理的态度。
A1 我的性格都是喜欢主动做事情,喜欢在家里人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给家人做一些事情,有一次家人找我沟通想要我来给办件事情,其实我是可以做的到的,但是因为我觉得是被要求,所以当时接受到信息的第一情绪反应是抵触,于是会去找理由,不想正面回应和给予处理。
A2(规划应用)
1. 如果以后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下,我首先要做的事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家里人主动提出了要求就抵触,要心理暗示自己,被家里信任和喜欢,家里才会找我们来解决处理事情,内心要为这份信任而高兴,所以要积极正面的对待。
2. 在处理好情绪后,要马上分析家人的需求,如果是在我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回复可以处理,如果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也要及时反馈不可以处理的原因,以及我的处理建议等;积极的回应,并不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而是能够换位思考的站在家人的立场和他们统一战线的共同面对这个事情;
3. 回到源头来看,内心是非常期待能多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自己情绪上是希望主动发现家人的需要,在家人还没有提出需求就已经有所行动,所以当家人提出要求,自己被动喜欢,首先出现了自责的情绪,然后这份自责就会引发抵触和不开心, 对于这类事情,当看到事情的本质后,会明白,自己不能面面俱到,家人主动想到寻求帮助实际也是对自己的信任,应该高兴,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给予回应和处理。
积极主动是一种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而且是首要的习惯,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感觉“这样做根本没有用”,或者这样做好难,不过没关系,我们的每次应用,每次积极行动,都是在逐步改变自己的影响圈,让自己持续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