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学车,练习科目二。在大太阳底下暴晒了几天之后,脸和胳膊都开始慢慢转变成了咖啡色。
在训练场上,我遇到了很多95后的孩子们;有两个女孩甚至是刚刚高考结束就报名的。她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其中一个想要学医,打算将来能够自己开一家门诊;另一个希望成为一名设计师。
这两个人的目标具有出奇的一致性,就是不再考虑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而是愿意通过为具体的个人或者企业服务,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种想法和2000年左右,我高中毕业那会儿大相径庭。那时我们身边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上班,领工资;最好这个班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是可以上一辈子不带变的。
但是现在,新一代的人成长起来;他们拥有了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真正符合自己想法的目标,并开始为之而努力。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这个现象后面是国家社会经济的变化。
从现在往后倒数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很多专业人士,特别是80后这一代的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往往会抱怨命运不公,怀才不遇;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一直是处在中国第一阶段的工业化时代;这个产业的主要特征是资金密集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很多行业对技术要求并不高。
人们想拥有自己不错的社会身份,获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打破头往这些大企业大单位里去。在这些地方,一项单一的技能可以用许多年,甚至不需要什么新的知识注入;所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但凡有些抱负,或者不甘于现状的,就会因为遭遇天花板现象而产生上述的诸多抱怨。
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彻底的扭转。中小微企业兴起,人才密集型产业出现,这也是中国第三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崛起初期的表现;适合人才崛起的土壤就有了。慢慢的,这些变化人们感受出来;行动上也就开始倾向于发展自我技能。
所以,选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在深度上下下功夫是目前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基于此而建立自己的品牌,组建企业。
但如果认为选一个好专业,或者工作之后着力再去学习一项新技能就ok,那你就错了。一件事情的成功,除了行业知识的纵深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广度上的内容作支撑。
讲三个案例。
一个是育儿专家。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孩子的成长问题、营养问题、阶段性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等等,这都需要跨专业的学科支撑。因此,如果你确定了这条主线,一定要把跟其相关的所有学科都去学一学,这会大大增强你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是法律人士。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些人就业就是律师事务所或者法院等事业单位。这是传统的看法。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结合当前的形势来定位的话,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现在创业公司非常多,等到95后大学生毕业之后,还会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了解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法律界人士,成立一些企业服务公司,为这些企业提供咨询或者打包的解决方案,那这个竞争力就比一般的企业服务公司强得多了。
第三个就是医生。从病人的需求来看,中医和西医都会用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你所涉及的学科越广,能够解决病人的多元化需求越多,市场经济趋势下的核心竞争壁垒就越稳固。
你也许会说,就算我想做,现在干什么的都一堆人,哪有自己插手的地方?其实这还真不用担心。
我们国内的市场跟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市场基数特别大。因此,专业市场细分的会非常广,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若干个方向,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专业性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还是以育儿专家为例,你甚至可以专攻过敏症儿童的喂养和治疗。现在过敏的孩子特别多,家人照顾得也都细致,对这方面就会有很大的需求。
比如我家宝贝从小过敏体质,并因为之前相关知识不足导致她各种症状频发;甚至后来出现了幼儿哮喘,前几天还爆发了一次。如果有这样一位私人顾问,我是很乐意花这笔钱的。
那你说,还不对。我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或者办公室文员,甚至是一位赋闲在家的全职妈妈,我没有这些专业支撑,这些东西对我没什么用。
讲到这里,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下分类。
一类是有专业背景支撑的人。比如医生、律师、运营专家、企业高管等等,这类人士更多的是从自身领域的深化或者向外拓展来实现价值的传输,他们自身有专业背景,广度上多涉猎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类就是上面提到的没有专业支撑的人。很多人存在这种困惑,其实是忘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慕课革命、价值信息的大爆发,到处是为我们提供知识的媒体,这为我们普通人完成专业或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在欧洲兴起的分享经济,其从业的主力军群体之一就是全职妈妈。为什么?因为她们拥有其他类人群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时间。有了时间,你还怕学不到东西吗?这一点如果搞不懂,看下之前的文章《个体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想走捷径完成这一过程,往往会碰钉子。想吃“21天快餐”的人太多,中国不缺的就是想一夜暴富的人。这条路上的人太多,先不讲能不能学到东西,就是单从这条路上走的人,因为同业竞争太厉害,也会让你力不从心。
捡一条“难走”的路去尝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你认为不容易别人同样觉得,中国聪明人爆棚,谁会跟你来抢这条路呢?所以,反而好走了。
其实,工匠精神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
说到这里,咱回过头来聊聊写作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输出技能,它的两个重要价值。
一是对专业性内容的呈现。作为承载工具,首先要具备高传播性,我们的内容要传播到读者那里,在今天来说,文字无疑是最便捷的。影像、音频的背后同样需要脚本。
二是可读性的深化。专业性作者往往会陷入技术误区,忽略了读者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把专业性的东西通过文章结构的调整和其他各细节的润色,让读者或客户非常舒服轻松地接受。
但是,文章写得好和专业搞得好,对读者来讲,孰轻孰重?
如果非要给两者进行评分的话,窃以为前者可占70%。
如果出去旅行,要入住一家酒店;对环境的整体印象将决定你是留下来还是换一家。至于里面的服务到底怎么样,那是入住之后的体验。
先使人喜欢起你的文章,再让其有收获;好文章的价值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