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无意买来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些自己的读书规律,一开始没有过多期待的书往往会有收获,希望这本也是。
当我读完上一本书时,就考虑接下来要读哪一本,也是昨天在按弥太郎的方法写时间表时,想给自己定一下一年读52本书的计划,已经过去的三个月大概是一个月两本,不够的接下来会补上,想写下要读的书目发现也暂时做不到,与其纠结,不如先把眼前有的书读完。
应该是有人先读过类似这本书的观点,然后开始付诸实践,比如前段时间,有小伙伴给我说,要打造自己的IP,一连串的计划中,有一个是要先引爆一个事件,比如个人故事等,想办法积累更多的影响力,我当时就觉得很靠谱。翻开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是我不读书(捂脸)。
2.
这本书共7章,310页,今天读完第一章:投注爆款,接下来写读书笔记。
前言部分也有一些值得先记录下来的地方:篮坛巨星布朗 詹姆斯 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打理个人的全部商业活动和相关营销运作,此举为体育营销开创了一种极为新颖的执行模式。
作者说这些现象背后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共通逻辑,这里的逻辑应该就是爆款策略。他还说对于任何充满抱负的音乐家、演员、作家或运动员来说,如果想要找到发展创意事业的最佳方式,这种逻辑也提供了重要线索。
或许爆款策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合用于这个环境,这个环境是互联网的普及。
作者前言部分得出结论:爆款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强——而不是越来越弱,爆款策略也将一直盛行下去。
书已开始先讲迪士尼的大片策略。大片策略也有风险,一旦失败,便是惨败。里面有趣的细节:提出大片策略的霍恩也专注于创作所谓的“四象限电影”即能够吸引男女老少各类影迷群体的电影。
我看做是他们在做的爆款逻辑的方向。想起来村上春树在说自己的书,自己的读者群体时提到过,他的读者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这也值得去学习,他是怎么做到的,二“四象限”是不是就是一个线索呢?
这一章节里还有一个例子是说图书出版,也普遍采用了爆款策略。这个例子是《小猫杜威》,出版商看到的小猫杜威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主角都是远远超过一只普通宠物店存在,它们身上温暖的特质一一触发所遇之人内心的美好品性。
关于出版还有一个现象:出版商会有重点书单,这些书会得到不成比例的大量关注和宣传经费。而在这其中,它们每季还会推出少数几本至关重要的“全力打造”的书,也是“人人不遗余力、齐心造势”的作品。
我读到这里,想尝试有自己的视角。
我们是不是总会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哪一本书的宣传轰炸一次?试想这背后是不是都是作者联合出版社还有零售商有目的而为之?
作者也有担心,在各家全力争夺与以往大热作品相似IP的同时,那些另辟蹊径且有闪光点的作品必然会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所以一心竞逐大片甚至会扼杀新的创意。
还有一段话,在图书行业中,曾有调查显示,今四分之三的读者在书店购买的都是计划之外的书,也就是说许多人买书知识出于一时兴起,所以零售商们都知道:“只要把书摞高,人们就会抢光”。
有点心虚,我在读的这本是不是就如此呢?但通过读这本至少知道了我在做什么,以后该怎么做,也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3.
为什么投注爆款是有效的?
作者有这样的解释,很多娱乐公司选择重点推销爆款的做法并非无的放矢,它们不过是跟着消费者如何在无数娱乐产品的海洋中作出最终选择的思路走罢了。
比如,一种心理,从众,通常认为读别人所读,看别人所看自有其价值,且,人们总是喜欢赢家。
还有和自我实现预言有关。
当一个东西我们看到很多人投票,或者是自己也准备投票的时候,就在心里认为它如期待一样好,人本性是自恋的,我们的行为总会趋向是实现它。
我读到这里突然觉得基本功应该还是回去好好研修心理学。
娱乐公司会计划产品投资组合,比如这样的:一方面会选择个 别几乎倾尽全部心力的爆款,另一方面也会考虑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
我理解为分散投资,这在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同样适合,不只是投资理财方面。
这一章最后的例子是漫画产业。作者发现漫威漫画数十年间打造的专属角色在本质上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身上都有某种弱点。蜘蛛侠就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每个角色虽然都拥有超能力,但本质上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普通人都会有的问题和困扰。
这一点我摘出来不是想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比如,角色可以延伸出很多赚钱的玩具和消费品。而是想尝试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其实和小猫杜威有点一样,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共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总能激发他们心中的美好品性。
第一章先读到这里,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