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各种社交网络几乎被《匆匆那年》刷屏,里面充斥着朋友们对王菲演唱主题曲的赞美、对电影的各种评价以及对自己初恋的回忆,而我就像是置身事外一般,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说老实话,我其实是很爱看这种青春片的,可从初中的《歌舞青春》开始到毕业后的这12年内,对于这个题材已看太多,良莠不齐,换汤不换药,因此到现在真心无感了,感觉又是一个即将被拍烂的题材,所以一直没有去电影院。可看着这个片子票房口碑皆不错,还有同事的极力推荐,早已不抱什么热情的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看一遍小说,来体验一下大家为之痴迷的情感。
总体来说,小说比我想象中要好,人物形象比较饱满,故事很流畅,比较符合生活逻辑。作为一部回忆青春年少的小说,看起来还是挺带劲的。可要说最打动我的,却不是文中方茴同陈寻的爱情故事,反倒是他们成长的那整个年代——与我自己亲身经历类似的8090年代,用我朋友的话来讲,我完全是被自己的多愁善感感动了。
也许我是第二批90后,也许是我成长环境比较类似,硬是要贴标签的话,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个80后,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些真的是现在所谓的“90后”,不曾体验过的。我小时候手机很少,很贵,能拿个诺基亚的绿屏手机就很NB;那时候能有辆汽车,不是土豪就是领导,大部分交通工具除了铁皮敞顶的公交就是摩托和自行车了,谁敢说家里没有一辆黑色二八,我都想抽他——装孙子;那时候都住在最高不过六楼的家属区,上着厂里面的托儿所,刚满一岁就进去了,被那群各种"张姥姥""沈姥姥"拉扯大,也不见挨打,失踪;那时候联系不方便,除了家里的座机,就靠"一言为定"的自觉了,座机也都大抵问问作业,基本不煲电话粥,总是见面谁还需要在电话里瞎嘚嘚;后来有了电脑,有了QQ,对于奢侈的拨号上网总是心有余悸;周末常干的不是去溜冰就是去野炊,那是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场所,也是贯彻"亲近大自然"的最佳方式;那时候电视里也没太多脑残节目,一放学回家最爱的就是动画城和大风车,动画城主题曲换了三首,大风车里面何炅由大姆哥变为毛毛虫,只是金龟子还在,毛毛虫去主持《快乐大本营》了;我们那时的动画片是《海尔兄弟》《小糊涂神》《神奇宝贝》《灌篮高手》,那时出道的明星是F4、周杰伦和《还珠格格》那一票人;那时我们喜欢写信交笔友,制作卡片当生日礼物,听歌喜欢去中城的小店里买盗版磁带,回来美美的将歌词抄写在本子上……
我们赶上了国企改制,赶上了跨世纪,赶上了申奥,赶上了非典,赶上了最高人次的中高考,原以为经历了这么多,我们会变得从容不迫,心中那份美好的憧憬自始至终都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可是当现实的狂流席卷而来时,我们依旧狼狈不堪——升学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社会上莫名其妙的许多压力,我们怀揣着理想,被给予了厚望,同时也肩负了太多责任和重担。工资多少真的有那么重要?难道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更有意义吗?何时结婚真的有那么重要?难道期待一份美好爱情不可以吗?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也挺好吗?房子大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一间能够给你温暖的小窝绝对比面对冰冷空旷的豪宅舒服。
都说90后自私自我,也许这只是内心被束缚了太多而处于自我保护的表象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自私一点吧,自我一点吧。把生命活得更精彩些,才有意义啊。匆匆那年,那年匆匆,今天听到《灌篮高手》主题曲的时候哭了,我想那是一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了。
PS:最后分享一首何勇的《钟鼓楼》,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不禁热泪盈眶。【MV】何勇 -钟鼓楼-高清MV在线播放-音悦台-口袋·FAN-看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