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下午,我开车从地下车库出来,打算去接孩子,不知道咋回事,一走神,在临近出口,突然听到右侧车门外传来“噶啦啦”一阵刺耳的声音。完了,一定是谁在旁边放了东西,被我的车给蹭到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
谁知下车一看,原来是自己开的太靠近右侧,右侧围墙下面有一个小凸台儿,因为特别低,我之前一直没有留意。仔细回忆自己当时为啥开得这么靠近右侧,却似乎对当时的情形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一点都回忆不起来自己当时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可能每一个遇到事故的人,都像我一样吧,那段短暂的记忆就跟从未存在过一样。
这本是一件小事,车门划的并不太严重,很快就修好了。可是,我发现,我好像一下子对车的宽窄失去了判断力。
今天早上,送娃儿上学,为了抄近路,走了一条很窄的小路。谁知遇到两边的车对在一起,堵着一动不动。只能慢慢的错车。在这一刻,心里既着急着娃儿要迟到了。又同时,觉得好像自己根本就过不去,如果过去就会又蹭到右侧。
后面的大哥等不及了,跑过来冲我大喊:“右边还有两个拳头干嘛不过去?”
我一边赔着笑脸,说着谢谢,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车,可还是迟迟不敢往右侧打太多方向。只听到那位大哥在我的车后面继续喊着:“姐姐,你行不行啊?要不就下来,我给你开过去!”
迎面过来一位骑电车的大姐,也冲我说:“再往右边靠靠,左边都快贴住了。”我这才慢慢打着方向,一路问着对面的车,请他们帮我看着能不能过去。总算一点、一点,挪了出来。在临近出来的那一刻,我听到车窗外有人在说:“女司机太可怕——”听得我一脸羞愧,慌忙一溜烟开走。
要知道,我也是三年多驾龄的“老司机”了。在没出事故之前,还经常被人夸车开得又稳又好,多窄的路都能过去。的确,之前在市中心来回穿梭,从来没有惧过。可最近这几天是咋得啦?
脑海里冒出来一个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这也正好能解释了今天送娃返回的路上,我的反思:我想到,一会儿停好车,要好好感受下车的宽度,再下车观察下车离车位边线的距离。还想到,这几天每次停车都要坚持多看车的位置,这样才能加深对车宽的感觉。
我之所以在受人奚落之后,还能够想到办法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跟我在遇到第二次麻烦后,没有逃离,而是在别人的帮助下,让自己成功脱离了一个困境有很大关系。
现在,换个方式:如果当时,我直接下车,请求车后的大哥,帮我把车开了出来。那,我想,我可能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困境,就只会求助,试都不肯去试一下了。——这样,慢慢的,我可能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对车宽没有判断的人。我可能还会给自己贴个标签:以后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一定是解决不了的。——习得性无助,就这样出现了。
由此又想到,每个孩子生性都是充满好奇又勇于尝试的,可是为什么,在他们很顺利的通过自己无意识的刻意练习,学会了说话、走路、跑、跳、玩儿之后,会对识字、阅读、数学等等产生排斥、厌恶,还会声称自己就是学不会,甚至也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就不是一个学习的料儿。
其实,我自己的娃儿就是这样,由于公立幼儿园毕业前,一丁点儿拼音识字都没有接触,所以,进入小学后,他始终对自己汉字的记忆能力和阅读能力特别的不自信。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记忆力不好,而今三年级开始记忆英语单词,他依然觉得自己背单词就是背不下来。
回顾在孩子学习识字的路上,我起初只是觉得内心很焦虑,然后,要求他多读多写多练,可他发现多读了多写了也多练了还是听写会错很多。每一次看到那些红红的叉叉,我想都加重了一次他的无奈和放弃的心思吧。再后来,我发现他尽管学得慢点儿,可掌握的字也越来越多了,但是,这样的鼓励似乎也不太有效果。因为,他已经“习得”了“无助”,他在外部环境的“帮助”下,已经自己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一个负面的标签。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心理原因:认输总是比努力拼搏更容易的多,更何况对于一个从来没有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的孩子来说,放弃总是更简单的一件事。
那,怎样才能让帮孩子去掉这样的负面标签呢?
回顾下,在孩子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孩子一岁左右,每当我们听到孩子发出一个很模糊的声音,或是走出特别小的一步,我们都会兴奋得恨不能昭告天下,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很厉害,会让孩子一次次去展示他努力发音和平衡自己迈出步子的样子。我们对孩子的满意和认可,从肢体(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拥抱)到语言(会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表扬鼓励孩子)都给予了孩子最大的满足感。孩子也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于是,会说的话越来越多,会走的路也越来越长。
周志健老师曾说过:有一种幸福,叫陪伴;有一种爱,叫看见。
看见孩子的每一点点努力,看见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一定是努力后的结果,这一点,真得无比重要。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每个人都需要被鼓励,特别是对于一个失败了很多次,已经习得无助的人来说,有时候,一个对细小进步的看见的认可和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帮他推开那扇窗,帮助他转个弯,看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