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老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副主任,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章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非常幽默、语速很快、水平非常高的明星建筑师,口才很好,也很有气质和风度。王绍森老师说,章明老师是一位很有小资情怀的建筑师,早年留法,追求美的体现。
章明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游目与观想》,12月12日晚上7点,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曾呈奎楼118报告厅举行。
章老师主要分享了他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和探讨。以下内容是我根据章老师的演讲整理的笔记,版权归章明老师所有。
以往,我们设计的基本方法是平面。但是实际上,平面上的功能实现并不能达到建筑设计的全部目标。如果想要创作出真正的建筑作品,剖面应当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段。
章明老师建议我们,用剖切模型和剖面去探讨同一个界面上不同层次空间的排列和组合,以及给人的不同体验。包括在Sketchup模型中通过场景的交替,着重体现“游走”、“路径”和“体验”。
对于建筑来说,“漫游比凝视更重要”。
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太关注一点透视,过于关注某一个视点下空间的效果。
现在,我们应当改为散点透视,向传统水墨画学习,通过视点的横向移动或者纵向移动,实现不同场景的拼接、组合、过渡、叠加,像卷轴一样徐徐打开,达到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散点透视,通过连廊、连桥和水景,将一个个空间串联起来,“步移景异”,让人回味无穷。
“行走路径和视觉路径的分离与叠合”,是“借景”、“对景”产生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章明老师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院落”和“园林”出发,提出了“院境”的概念,构建了在建筑学语境下,设计的完整体系和方法。
“院境”的第一个部分,是对传统的诗学体悟。
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观”,以“院”为单位,进行空间的组合和延伸。二是“体悟观”,中国哲学重视感悟与体验,意境是体悟的最高境界。三是“平衡观”,“群体比单体更重要”,要注意单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院境”的第二个部分,是对场所的诗学解读。
诗人总是热衷于描绘可能发生的景象,而建筑师,也应该像诗人那样,挖掘场所中的诗意,实现场所中的多种可能。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并非只是一栋栋房子,“建筑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
“院境”的第三个部分,是设计态度的诗学表达。
对于建筑师来说,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技巧、能力、态度和修为。
与之相对应,建筑创作往往也会经历四个阶段:艳俗、含蓄、矫情、病态。
顶级的建筑师,应当追求修为,而顶级的建筑创作,往往在外人看来有些病态的感觉。
那么对于原作建筑工作室而言,大概处于第三个阶段。章明老师提醒大家,要做“有态度的建筑师”。而在建筑创作中,含蓄和内敛的同时,可以带一点点“矫情”,让设计更有趣味,也更有人情味。
之后,章明老师分享了他的几个作品。
第一个是“介入——一个沉潜的院子”,2012年9月到2014年2月完工的世博会最佳实验区星巴克特别店。
这个作品就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章明老师含蓄中带一点点矫情的态度。从外表来看,只是规规矩矩的方盒子,但实际上,却在内部将一个方形旋转45°,呼应周边道路的同时,让建筑整体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章明老师在院楼中放置了一石一树,希望能够让星巴克具有“东方的禅意”,体现它的文化性。
在卫生间部分只设置了一个洗手台,是为了让男、女顾客在这里“邂逅”,咖啡厅也因此有了更加独特的魅力。
院落周边没有设置全透明的落地玻璃窗,只留出了一条窄窗,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偷窥欲”。
整体流线的设计和屋顶空间的串联,则更加符合章明老师“游目、观想”的理念。
第二个是“异化——五院一窄巷的生成过程”,2013年8月到2013年11月完工的原作设计工作室。
这个项目是老厂房的改造,章明老师同样采用了“轻介入”的手法,老树、老墙基本保留,在新与久的对话之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未完全定义的公共空间、具有多义行的功能设置以及同一个剖面下不同的空间层次,都让工作室从内到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章明老师还做了两个“缺角亭”,寓意“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最后一个是“重构——提取院落的精髓”,2010年11月到2013年1月竣工的范曾艺术馆。
艺术馆一层的庭院对外开放,章明老师希望南通大学的学生可以来到这里跳舞或者散步。
屋顶的曲面看似复杂,但实际上是来源于传统的双坡屋顶旋转后切去一个立方体所达到的效果。
外墙面散落的孔洞是有意拟合书法中“枯笔”和“飞白”的观感,内部的天花保留混凝土原始的质感,大气磅礴,浑然天成,一如范曾先生的画作。
值得一提的是,章明老师偏爱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方案的整体效果,这一点也他所倡导的“游目与观想”十分契合。
图片来源:原作设计工作室(OriginalDesign);建筑邦;Archgo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