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孔孟道德代替法律作为行政的准则已经大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种帝国机制上的僵化是封建社会没落的主要原因,身处其中的各种人物都难逃其影响,无论如何努力,持何种救国的意愿和走什么途径,都于事无补,落得个不好结局。
以道德代替法律统领国政,就必须重视文官,因为他们是道德的学习者,解释着和表面上的践行者。这就形成了上层建筑中的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本身又有双重性格,一是口头上的道德规范,用于统领全国的意识形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又有私欲的追求。也就是一阳一阴。对利益的追求促使他们维持整体意义上的平衡,加上二百年前洪武帝开国时的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保护弱小的农村经济而不是鼓励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萌芽、发展和崛起。这就造成了机制的僵化和凝固在开国二百年后已经严重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是在治国技术上的模糊、混乱和落后以及行政效能的低下。如税收制度,不是国家统收统放,而是近距离零散对应互缴,这就抑制了交通业,商业,金融业的兴起。在维持平衡的大前提下,君主万历帝欲振兴而无力(文官集团过于强大,二者在权力上是互溶的关系),名臣张居正欲改革而遇阻过大,圆臣申时行欲守中而不能,廉吏海瑞欲从兴道德而振国政结果也是失败。
.大历史观认为认识问题应该从整体出发,“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很类似哲学上“整体”和“根本”。要把一个历史问题放在整体上考虑,即在技术上有哪些失误和可商榷之处。对于教育来说,我们也要考虑整体社会和形势的可能,即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才能更贴近人的成长规律。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代的经济,政治,人文,科技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要开门办教育,要具有历史视角和社会视角,这样,才能把握住教育的正确方向,不至于走极端,以教育的名义行反教育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