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走上律的道路,又盛于齐梁之后,原因有三:
一、律诗受赋的影响,这是主要原因。——兴起音义对仗
二、受佛经翻译和梵音研究的影响,即反切的影响。——对于
反切是应用拼音的方法以于本拼音的本字。涨姿势:原来拼音是受梵文影响。
梵音的输入是促进中国学者研究字音的最大厚动力。中国人从知道梵文起,才第一次与拼音文字见面,才意识到一个字音原来是由声母(子音)和韵母(母亲)拼合成的。
如果不受拼音文字的启示,中国学者决难在本非拼音的中国文字中发现拼音的道理。所以反切无疑是受梵音的影响。
反切源于魏汉之交,恰在印度和尚来中国和译佛经的风气大行之后。
梵音的研究给 国研究字音的学者一个重大的刺激和一个有系弘的方法以。从梵音输入起,中国学者才意识到字母复合的原则,才大规模地研究声音上的种种问题。
反切之下一字有两种功用,一是指示同韵(同母音收音),二是指同调质(平声或其它声)。
四声的分别是中国字音所本有的,意识到这种分别而且加以条分缕析,大概起于反切,应用这种分别于诗的技巧则始于晋宁而极盛于齐永明时代。
梵音输入的影响,加之研究音韵的风气盛行,永明诗人的声律运协就是在这种风气之下酝酿成的。
三、另一个重要原因,齐梁时代,乐府递化为文人诗到了最后的阶段,诗有词而无调,外在音乐的消失,文字本身的音乐起来代替它。永明声律运动就是这种深化的自然结果。
细说音义关系在诗歌进化史上的四个时期:
1. 有音无义时期。诗的最原始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共同的生命在节奏。歌声除了应和乐、舞节奏之外,不必含有任何意议。原始民歌大半如此
2. 音重于义的时期。较进化的民歌大半是此类。在诗的调与词两成分之中,调为主,词为辅。词取通俗
3. 音义分化时期。这就是“民间诗”演化为“艺术诗”的时期。诗歌的作者由全民众变为自居成一种特殊阶级的文人。
4. 音义合一时期。诗与调即分立,诗就不复有文字以外的音乐。诗虽不可歌,却仍须可诵,这使得语言的节奏音调之中仍含有若干形式的音乐的节奏音调。诗的声律便开始盛行。
《诗经》应该是音重于义的时期;乐府在初期也是“音重于义”的时期,乐府是酝酿汉魏五七言古诗的媒介,古诗即成,乐府便由“音重于义”转入”音义分化“时期。齐梁时代恰当离调制词运动的成功时期,所以当时声律运动最盛行。齐梁例是音义离合的第四时期,即诗离开外在的音乐,而着重文字本身的音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