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跛足道人大唱《好了歌》而去,空留世人为金钱功名,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疲于奔命…一步步按着歌里的轨迹“拼搏”,却很少有人突破“围城”,在“城”与“城”之间行走,最后连那些本属于自己的“城”里的幸福也错过了。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就好比一座城池,家庭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就好像围在这座城池里面。城无好坏之分,小城有小城的安详,大都有大都的繁荣,只要珍惜,每一个都是幸福。但是,总有那么多人看不懂,总有那么些人觉得别人的总比自己的好,碗里的还没有吃到,便翘首期盼别人锅里的东西。
一种生活,不满,奋斗,成功。未及享受另一种生活,再不满,再奋斗,再成功…这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可人总不会那么幸运,不满并不意味着奋斗,奋斗也未必成功。于是更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城”,空想别人的“城”。抱怨,愈是抱怨愈是愤恨;空想,愈是空想愈是完美;强大的反差造成两种状态,或者脱离自己的“城”,每天遥望别人,终其一生陷于空想;或者由爱到恨,变羡慕为报复,一辈子死于仇恨;这是一种“围城”。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人不知,便陷入另一种“围城”。农民羡慕商人,富敌国,金如土;商人羡慕政要,翻手云,覆手雨;政要羡慕农民,性悠闲,家安乐;我没有去过天堂,但至少人世间没有一个事物是完美的,一种生活,一种滋味;一种滋味,一种幸福;可悲的是:太多的人瞩目远方,太少的人注意手边与脚下,虽然这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远方望得多了,分给手与脚上的时间变少了,殊不知:远方源于脚下。
其实,城里城外都会幸福……
晨兴荒秽,午看菊花艳艳开;乘凉树下,待月荷锄款款来;稚子嬉戏,追蝶捉鳖藏麦下;遥望人影,原是家妻送饭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田园生活,并不只属于古代的隐者,它不是虚幻,是一种幸福,本来每个乡村都可以这般享受本属于自己的生活。还有富人的锦衣玉食,政要的运筹帷幄…本来做好自己便是成功。然而,为何有那么多人要破围城,走他方呢?“贪嗔痴满”,佛祖告诉我们答案。怎么办?立无念!“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杨绛女士曾解释《围城》的主题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人们被围在城里的原因就是这个“想”字,太过想了便会急功近利。
当然,不是要大家安于现状,像孔子强调的那样等级分封,不可逾越;亦不像老子说的那样,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个社会的进步总需要一些人来有所突破。打破思想的“城”,百家争鸣,齐放异彩;打破物质的“城”,劳动分工,机械制造;打破社会的“城”,社会各阶层人员流动,带活整个社会…不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整个过程异常艰难,弄不好便又身陷“围城”,怎么办?立无念!苏子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的勇士须有这份旷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智者须有这种心态;无为即有为,其实,无念便是最大的有念。
做好自己,走好脚下,破“围城”,在“城”与“城”之间行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会有另一番风景!钱老有一副对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哪家山头砍哪家柴;”作者似贬实褒,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乐在其中,一切随缘而不牵强,鼎鼎学者,颇有点知足常乐的韵味。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为人态度,让道出“围城”的钱老走出“围城”,行走在城与城之间。
看那,方鸿渐在想:自己这辈子已经走过了多少城池?如果当时自己娶了唐晓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其结果是不是也是一座自己想逃出得城呢?方兄,我想你该懂了吧!其实,城里城外都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