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向学的转换(2019兴成长计划大作业)
洮北1036廉博
我所任教的是小学科学学科,在小学科学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向学的转换这个课题中我有以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概念不清、概念模糊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对科学概念内涵的掌握不妥。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掌握概念内涵不全。小学生在实际运用概念中,往往顾此失彼。如溶解在小学科学概念描述中有三个因素:
(一)物质颗粒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二)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
(三)如果水分不减少,颗粒不会自行沉淀下来。
那么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就要根据这三个因素去理解判断。而学生在实际学习却是容易掌握前两个内涵因素,而忽视后一个内涵因素。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对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会作出一个错误的判断。这个问题的产生在于学生没有全面运用概念的内涵,而因为缺乏其中一个因素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概念包含了诸个因素的内涵,只有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内涵,才能掌握概念。
二是转换概念内涵。学生在概念形成中有一个突出的错误现象是概念中的内涵转换。例如鸟类在小学科学中的描述是身体上长有羽的动物是鸟类。而学生的鸟类概念却是在空中会飞的动物是鸟类,如此,就把蝙蝠当鸟类,而鸡鸭就不是鸟类了。内涵转换的结果是混淆了概念。
三是学生缺乏事实的积累。我们往往认为,只要记住了概念,科学概念的学习就万事大吉。概念教学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比较突出,它们妨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妨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对前概念缺乏认识
概念的正确与否,这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是一清而楚的。然而对学生中存在的前概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异概念却模糊不清,甚至是不知道有这么回事。现在科学教学较多地进行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死记硬背。学生不厌其烦地重复大运动量的应试操练,无从说起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环境封闭、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面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时,仍然对其前概念和异类概念“执迷不误”。事实上,科学概念是经过漫长的探索才发展成熟的,我们不可能期望学生通过一、两堂课的听讲就彻底理解、明白也不可能通过记忆程序,如“科学方法的步骤”等等来掌握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精神。
三、科学概念转变的界定
由于概念转变本身的复杂性,概念的转变可以发生在许多水平上,因而对概念转变的界定比较困难。从已有研究看,研究者对概念转变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种是指不稳定的知识重构、同化或者概念获得;一种则是指激进的知识重构、顺应或者是概念的替换。也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概念的转变,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知识的增长是概念转变的另一种水平。对概念转变的内涵的不同理解,导致人们常常认为概念的转变就是科学概念对教学前概念的简单换。根据近年来对概念转变诸多问题的关注,本课题将科学概念转变理解为:为了理解新概念,小学生的教学前概念结构发生根本性的重构过程。也就是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小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变意味着学生要经历从教学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衡量学生概念转变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科学概念的获得以及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对科学概念转变的认识不仅是探讨学生概念转变问题的起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进一步探讨概念转变过程以及促进概念转变方法等的基础。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想法,愿与同仁们并肩先行共同进步!